4月29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腹地——经开大道以西、枫林路以北、紧邻武汉地铁16号线的黄金区位,军山未来创新港项目攻坚冲刺战正酣:塔吊林立、机器轰鸣,500余名建设者正争分夺秒推进外架拆除、设备安装与内部装修工作,朝着年底竣工验收目标奋进。
作为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首个科创园区,军山未来创新港由武汉经开产投集团投资,其旗下公司武汉经开绿岛实业代建,武汉建工集团承建。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一期总建筑面积16.35万平方米,二期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含高层办公、孵化器、园区配套服务中心、商业配套、停车库、先进院及地下室等建筑单体。
■ “抢”出来的进度:冲刺年底全面竣工验收
2023年5月,项目摘牌落地;7月,施工图通过审查;9月,首批桩基轰鸣入地;2024年12月,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说起军山未来创新港项目进度,施工单位武汉建工集团项目李经理如数家珍。
据介绍,项目团队在前期结构封顶等关键节点上连续刷新纪录,当前施工已进入冲刺阶段,计划于6月中旬完成外架拆除,10月实现设备安装调试,预计年底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较合同工期提前3—4个月。
项目高速推进的背后,得益于政企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转。李经理介绍,武汉经开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等多部门精准护航,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成立保障专班,助力项目“拿地即开工、开工即冲刺”;项目党支部创建“五拼五抢”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在项目一线带头作用,运用BIM技术搭建管综三维施工模拟平台,提前优化管道设计布局。在“管理创新+智能建造”双轮驱动下,项目多点多面施工作业无缝衔接。
时针拨回到2023年初,这片数万平方米的土地临近开工,因施工红线内地铁保护线等各种限制,工程卡壳数月,施工进度严重滞后,还面临建成后车位缩水等棘手难题。
“拼进度,抢主动!那时几乎每两三天就要开一次多部门的协调会。”李经理介绍,严守红线,武汉建工集团项目管理四公司党支部牵头,联合设计院、地铁集团等成立攻坚专班。经过数十次现场勘测后,项目团队选择采用复合地基的方案加固土质薄弱区域。专家论证后,对地质改良区实施局部负二层开挖。这种“向薄弱处要空间”的逆向思维,既绕开了地铁保护禁区,又巧妙将地质劣势转化为空间优势,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尽管长期驻守在项目一线,还是能见到它一天一个样。未来这里还将涌现出一项项颠覆性技术成果。”说出这句话时,李经理脸上有笑、眼里有光。他说,抢抓“五一”施工黄金期,项目部400余名建设者们坚守一线,管理人员实施网格化巡查,守卫施工安全“不打烊”。
■ “守”出来的匠心:每天走2万步接听近百个电话
清晨7时,武汉经开区军山未来创新港项目施工现场,27岁的武汉建工集团军山未来创新港项目部生产经理彭文浩已开始一天的工作。
彭文浩是河南小伙、项目安全生产“守门人”。自项目开工以来,他500余天吃住在工地。他的手机长年24小时开机,不分昼夜随时待命。
为了全面掌控工程进度与质量,彭文浩每天“泡”在项目现场,日行步数约2万步,每日接听近百个工作电话,对项目每一个施工点、每一位施工人员都了如指掌。
“紧急事情必须当日毕。”在彭文浩随身携带的工程日志本上,实时更新着每日的待办事项,每项任务后面再做轻重缓急分类标记。
去年6月的一天凌晨,项目部泥工的一通紧急电话划破了彭文浩的睡梦。窗外暴雨如注,浇筑作业区的基坑坡道因雨水浸泡变得泥泞,满载混凝土的罐车正打滑空转。
套上反光背心冲进雨幕时,彭文浩脑子里快速列出处置清单:调配防滑材料、启用备用机械、封闭危险路段……
凌晨三四时,当最后一车碎石被倾倒在坡道中段,挖掘机铲斗像巨型熨斗将碎石与废混凝土块仔细嵌入泥泞的车辙。随着罐车缓缓开动,他和团队松了一口气,“终于在天亮之前可以恢复安全生产”。
“凡事力求完美,保证质量和速度。”彭文浩说,曾因一道3毫米的接缝误差,班组多次返工。这样的细节肉眼难辨,但可能影响未来入驻企业的精密仪器运行。“团队返工虽然辛苦,却为项目赢得了‘零渗透’的口碑。”
彭文浩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两张对比图:一张是2023年9月开工时裸露的黄土地,另一张是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楼群。
“这是我从业4年以来参与过的最大、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项目,希望能打造成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的一张‘高颜值’名片。”彭文浩信心满满。
■ “链”出来的未来: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高地
近日,透过施工围挡望去,占地16万平方米的军山未来创新港一期项目已初现雏形。
作为武汉经开区重点工程,军山未来创新港建成后将打造成武汉市培育未来产业的示范基地。围绕量子科技、强电磁、新材料、具身智能等领域,引进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产线,拓展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吸引更多高校院所创新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面向产业链的前瞻技术攻关。
“将用最高标准和最先进技术建设城市科创新地标。”建设单位武汉经开绿岛实业项目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车谷”迈向“世界车谷”的高能级科创载体,军山未来创新港项目从建设初期就坚持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高地。
武汉经开产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军山未来创新港项目已吸引东风悦享、华砺智行等企业签约入驻,未来将引入武汉先进院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项目建成后,将与南太子湖创新谷、经开智造2045创新谷“组团”,在新兴产业领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在军山未来创新港周边,中国车谷展示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测试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密集分布,“最美观江地铁”——地铁16号线呼啸而过。“这里不是简单的产业园,而是按照‘15分钟创新生态圈’规划的未来产业集聚区。”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配套建设孵化器、办公楼、中试平台等,将实现“楼上搞研发、楼下试产品、园区配场景”的产城融合新模式,助力武汉经开区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长江北岸,这座将聚焦未来产业的创新港正从一个个“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成为“中国车谷”迈向“世界车谷”的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