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文汇报|守正创新,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文化旅游

2023-12-08 11:59 来源: 文汇报
【字体:

  ▲上海博物馆东馆

    上海,一座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之城、一扇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大格局中,一直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又一次对上海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连日来,上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为此备受鼓舞,同时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的谆谆教导,不断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要在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上拿出更加有力的举措,让文化软实力实现新的跃升,更好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凝心铸魂

    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在新征程上上海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有着强大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实践依据,更是上海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有机整体。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的重要讲话,体现了这一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也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品格。”任小文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重大的革命历史方位决定了,上海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上海要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上海还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如今又有加快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在肩,新发展格局更进一步为上海切实担负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使命提供了坚强支撑。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上海报业集团推出全新《行动方案》,制定三大战略目标——主流价值传播新高地、主流思想舆论引领者、主流文化建设排头兵。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表示,上报集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不移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未来三年努力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拥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引领全国主流媒体第一阵营、具备一定全球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夏煜静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为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上海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接下来,市文联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大局、勇担使命,大力弘扬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办好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重大节展评奖,放大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艺志愿活动,用高质量的文艺成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出应有贡献。

    传承城市文脉

    更好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在传承创新中构建起城市文脉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品质,也积淀了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实底气,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们要传承城市文脉、赓续红色血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找准文学事业为大局服务的着力点,精准开展重点创作、文学活动、文学服务。”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马文运透露,上海持续组织开展“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等纪实文学创作。目前,“红色起点”系列已推出总计约200万字15部作品,年内新出版了《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启明》,新完成《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等三部书稿。市作协还将聚焦上海奋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气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新贡献,加大重大选题组织推进力度。由市作协组织作家深入采访,围绕百年轮渡历史变迁、打造“世界会客厅”、圆梦世博、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等主题创作纪实作品,已在结集出版中。

  ▲杨浦滨江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表示,上海将以更强烈的自觉,大力传承弘扬城市文脉。坚持以物论史、以史增信,精心实施好上海文明探源工程、革命文物利用工程、工业遗产活化工程、上海城市记忆工程,高水平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保护利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等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加强考古发掘研究、文物保护利用、非遗活化传承,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使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遗迹中的上海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让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绽放时代光彩。

  ▲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只有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更好地前行。文化传承中,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价值,这正是我们当代中国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上博始终致力于推广、展示中华文化。据统计,该馆建馆以来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90余座城市举办了近150场出境展览,累计外展文物超过7000件/套,观众总数超过2000万人次,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了力量。“上博作为国家与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有能力更有责任要勇担中外文化交流排头兵、桥头堡的使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开创世界文明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褚晓波说。

  ▲纪录片《何以中国》

    本周末,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何以中国》将重磅首播。纪录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将引领观众溯历史的源头、循文化的根基。总导演干超表示:“《何以中国》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落实。纪录片人以考古人为师,希望通过纪录片的视角,带观众回望中国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创新创造

    让城市精神品格赋能文化软实力跃升

    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提供了力量源泉。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上拿出更加有力的举措,让城市精神品格赋能文化软实力的跃升,亦是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期,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系列IP衍生开发成为文艺市场的热点:同名中篇评弹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同名广播剧选址邮政大楼中庭举办露天演读会,同名话剧网上出票也十分火热。“这些由文学精品孵化转化,贴近百姓的文艺新品,充满了烟火气和正能量,体现了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文化高度和人文温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说。

    ▲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全本《牡丹亭》

    “总书记在沪深入一线视察,我们不仅倍感自豪,也要有紧迫感。”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说:“我们要自信自强、拼搏奋进,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申城戏曲界近来演出成绩亮眼: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全本《牡丹亭》本年度全国巡演日前在北京收官,该剧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演出近40场;上海京剧院将携经典海派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参加中国京剧节。“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谷好好表示,不断夯实人才梯队,在剧目建设上守正创新,方能打造出更多高品质佳作,让戏曲生生不息。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辛丽丽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备受鼓舞,“我们坚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探索世界经典的中国演绎,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打造‘海派芭蕾’艺术体系。”近年,上芭贯彻落实“一团一策”改革方案要求,立足“海派芭蕾”加快推进“一团一品”建设,以创作为中心任务,以作品为立身之本,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积极探索国际视野下的艺术创作。眼下,全新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加紧创排,作品改编自茹志鹃同名小说,探索如何用芭蕾语汇展现烽火岁月中的人性之美。

    ▲交响诗篇《丝路颂》

    实现文化软实力新的跃升的命题,引发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的深入思考。“我们要运用交响乐的全球语汇,创作让国际社会了解上海、了解中国的好作品。”她表示,在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由上交创作并演绎的交响诗篇《丝路颂》获得很好反响,乐团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中华传统文化等主题加强创作。近期,上交还策划了“让爱走进剧场”活动,推出《特殊人群观演服务手册》,倡议打造残疾人友好剧场,“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细化公共文化服务,把艺术的气息带给更广泛的人群。”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将于12月15日至17日亮相上海大剧院。2023年,上海歌剧院创制7部大型剧目,包括3部原创剧目和4部西方经典剧目,并探索与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首度联合制作。“在与国际一流院团、顶尖艺术家的不断合作交流中,我们不仅打磨出品质精良的舞台作品,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还为青年艺术家拓展了舞台。”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歌剧院将建设一支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努力为上海提升“歌剧”这张国际化名片的全球可见度。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在国内50座城市、67个剧场巡(驻)演出近600场;今年,上海歌舞团探索剧场与影院“双向互哺”模式,进一步激发“电波”IP生命力,在更宽广的传播维度上弘扬红色文化。团长王延透露,上海歌舞团正策划打造“新国风”原创舞剧,计划明年上半年演出,从现代创作视角展现中华文化巍峨高远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履行国有文艺院团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文艺工作新华章。”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透露,上影将紧紧围绕“精品内容、大IP开发、产业转型”三大核心战略,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内容端抓创作、铸精品,突破人才机制瓶颈,实施“剧本孵化遴选”等五大创作机制和“新人新作”等四项人才计划,激活精品内容创作源头;在产业端,促转型、求嬗变,开辟产业新兴赛道,探索打造中国本土IP开发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惠民让“人民城市”近悦远来

    文化还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上海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为滋润人心的城市日常,让“人民城市”近悦远来。

    市文旅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开全国之先首创的市民文化节,十年累计推出各类活动约40万项,惠及市民约2亿人次,培育各类百强团队和个人近万支(名),有力助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将遍布全市的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以高质量公共艺术教育供给,满足市民大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截至11月底,113个“社会大美育”课堂紧紧围绕文博展览、艺术演出、全民阅读、非遗活动等专业资源,共举办7435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完成率分别达到113%和148.7%,提前超额完成本年度任务目标。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

    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徐家汇书院……上海持续在最新最好的城市地标注入书香,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以上海图书馆为中心馆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已达275家、服务网点435个,“一卡通”有效持证读者数530.05万,“一卡通”文献入藏量达4012.60万册,已基本建成世界级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馆舍、馆藏、基本服务数据等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不相上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以及‘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新时代上海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这‘三个重要’的思想,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以新气象新作为发挥公共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力量。”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

    总书记一直关心重视精品出版工程和全民阅读工作,曾对上海书展提出重要要求,为《辞海》作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的重要指示。据阚宁辉透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全力投入上海书香社会建设进程,在三方面加大创新探索力度: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以朵云书院、思南书局等为品牌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和主流价值平台的引领力和影响力,为浦江两岸城市地标注入更为丰沛鲜活的主流文化元素,将新型阅读文化空间延伸至五个新城、长三角地区,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全力打造面向广大公众的“世纪好书”和公共文化服务“世纪矩阵”,孵化培育“樱花谷旧书市集”和“金虹桥书香市集”等新型活动项目,让更多一流学者、作家和便捷亲民的文化产品走近市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