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新华社 | 来上海,看林风眠、吴冠中笔下最美的“中国式风景”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文化旅游

2024-01-30 16:19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伊始,备受期待的重量级艺术大展“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揭幕。

  林风眠、吴冠中大展揭幕。(受访方供图)

    200余件(组)艺术珍品以中轴对称形式展出,穿越时空带领观众走进两位艺术巨匠内心世界。展览翻开中法文化交流的精彩一页,它亦如一面艺术和历史之镜,让我们洞见今天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中心枢纽位置的上海,该选择怎样的文化路径,如何去描绘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中国式风景”。

    美!从宋瓷剪纸、敦煌壁画到塞尚、马蒂斯

    柳眉杏眼、温润如宋瓷的女子,身披蝉翼纱衣,手持仙气四溢的白莲;如敦煌壁画中走出的飞天,云鬓高耸,拂水袖起舞……中华艺术宫展厅里,林风眠仕女图占据整面展墙,诠释他脍炙人口的艺术箴言——“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

    这些美人图兼有唐诗宋词的气韵、敦煌壁画的曼妙端庄,以及法国巴黎画派巨匠莫迪里阿尼笔下人物的清冷和哀愁、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绘画的色彩与质感,是人物,更是风景。

  林风眠仕女图。

  林风眠画作《舞》受到敦煌壁画影响。(受访者供图)

    在英国著名艺术史学者苏立文眼中,林风眠的大批作品是由人物、花鸟和风景画构成的,他的女性人体画得十分微妙,笔触挥洒自如。林风眠的穿长裙的少女,“几乎总是坐在地上,梳理着长发,或者在膝头放着一把琵琶,有着同样略显肉感的柔和,带着一种女性魅力的暗示。他的花卉更加多样,从传统的活跃着生命和流光异彩的构图……”

    策展人项苙萍解读,林风眠的绘画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包括敦煌壁画、中国戏曲、宋代瓷器、汉砖画像、皮影剪纸,同时也深受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影响。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王一川介绍,此次展览以沪上国有美术机构馆藏精品为核心,集聚京、沪、粤、浙各大艺术机构林风眠、吴冠中珍贵藏品,规模可谓空前。展品十分珍贵。“向左走遇见林风眠,向右走邂逅吴冠中”——展览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展,构成两位艺术大师的对话。

    展览中吴冠中作品极大丰富,既有彩墨点染的诗意江南,也有20世纪50年代的素描作品,还有吴冠中仅存的三张巴黎时期水彩画之一《巴黎郊外乡村》。

  吴冠中以彩墨点染春天。(受访方供图)

  吴冠中旅法画作。(受访方供图)

    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正在烟雨中迎来桃杏的盛放;无数饱胀生命力的枝条在宣纸上尽情舞蹈、如梦似幻……吴冠中用千变万化的墨线和彩点交织出烂漫春天,以极简的抽象提炼中国之美的诗意、清丽、空灵、明媚,画出了最美的“中国式风景”。

    融汇中西,创造“中国式风景”

    林风眠与吴冠中,构成了一场底蕴沉厚的艺术大展、一次史诗级艺术对话。

    “东西传统交汇融合的先驱者、‘香草美景’的人生淬化的熔炼者、浪漫诗性的抒情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用三个短语定义两位大师的艺术创造。

    翻开历史册页,人们看到:林风眠和吴冠中师生二人都曾先后留学法国,在学有所成后也都选择回归故土。

    20世纪初,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一批中国有识之士飘扬出海向西方求法。艺术正是变法方向之一。

    1920年,林风眠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先后就读于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风眠”之名,正源于法国赋予他的灵感。1921年,林风眠参与发起霍普斯会即“海外艺术运动社”。1925年,他留法归来,经蔡元培举荐担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以艺术理念影响后世,终成“中国现代艺术之父”。

    吴冠中则与赵无极、朱德群并称“留法三剑客”。他们同出于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门下。吴冠中1946年赴法留学,1950年回到新中国。归国之前,他怀着火样的挚诚给友人写信:“赶快回去,从头做起……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吴冠中与赵无极、朱德群并称“留法三剑客”。(受访方供图)

    行走于东西方之间的深刻经验,赋予了他们创新能力。用吴冠中的话,他“是吃东西两家饭长大的,既吃过中国的茶饭,也喝过西方的咖啡,最后都要消化在创造的肚肠里。”

    相隔二十余年,林风眠和吴冠中都找到了打通东西方文化之道——以东方文化之神韵,融合西方艺术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呼应了眼下非常火爆的“国风”和东方美学。

    “保有唐宋时代之神髓,而兼有欧洲马蒂斯等诸名家之格调,实为融合东西绘画之先导。”法国著名画家戴士乐盛赞林风眠的艺术探索。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班宗华认为,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多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糅”。

    但创新谈何容易!林风眠与吴冠中一度都成为时代的“孤勇者”。

    林风眠以“方纸布阵”,借西画的光、色、造型、结构等使传统国画面貌大为改观。他的“彩墨画”被认为非驴非马,备受质疑。吴冠中则水墨油画并进,为水墨艺术开创了抽象范式。他冒艺坛之大不韪提出“笔墨等于零”,一度被批评为离经叛道。

    “许多展览展出的是作品,我们却希望呈现两位艺术大师的内心。在不同历史时空下,他们曾面对如此之多的困惑、选择——拥抱外来文化,还是固守纯粹的民族性?随顺时代创新,还是恪守旧有笔墨套路?迎合时流时风,还是表达自我自立门户?”总策展人陈翔说。

    选择和答案,汇聚于林吴大展的展厅。陈翔为展览选择了两种背景色——红与花青。强烈而鲜亮的中国红意义不言而喻。而林风眠20世纪70年代从上海去香港时特意随身携带中国的花青矿物颜料,他认为花青是唯一一种不可被西方水彩水粉替代的中国画颜料。红与花青,这些色彩,是中国文化的底色象征。

  林风眠和吴冠中的“艺术对话”。(受访方供图)

    “风筝不断线。林风眠和吴冠中的艺术,和中国文化精神之间的连线总是清晰可感。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势不可当之时,这两份样本已显示出异常可贵的当下价值。”陈翔认为,林风眠和吴冠中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绘画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融”,达到了灵犀相通的“美美与共”。这种勇敢与自信,也给当下时代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智慧。

    文明互鉴:艺术之潮涌动海上

    “在上海,我有许多知音。”吴冠中曾这样说。吴冠中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可谓情有独钟。这是因为,他绘画的艺术特性恰是中西融合,与上海城市气质特别吻合。

    在林风眠试验新派画受到排斥的时候,上海接纳了他,上海时期正是他艺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的成熟期。

    林风眠和吴冠中,两位艺术大师与上海渊源深厚。城与人彼此成就。

    陈翔介绍:“林风眠先生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上海,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他备受质疑之时,上海伸出臂膀收留,可见上海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以宽阔的胸怀来接纳各种人才。”

    为感谢上海多次举办重磅主题展的“知音”之情,吴冠中将一大批自己舍不得出售的“压箱宝贝”如《黄河》《长江山城》《狮子林》《长城》,悉数捐赠上海美术馆。这一波重磅礼物震惊中外,让上海从此成为收藏、陈列、研究吴冠中画作的中心和重镇。

    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艺术之都,是林风眠、吴冠中旅法的起点,亦是他们从西方归来后内心选择和认同之地。我们可以大胆假设:若没有上海的包容与支持,两位大师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艺术实验会损失不少光彩。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星空中,林风眠与吴冠中的名字星光熠熠。林、吴师生二人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也是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

    今天当我们在上海欣赏两位艺术巨匠笔下的中国式风景,不得不感谢这座城市。上海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立足中国文化沃土,也始终拥有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对标国际的雄心。

  林风眠笔下的花卉。(受访方供图)

  图为展厅内景。(受访方供图)

    近年来,上海坚持实施上海大美术馆计划,持续推进“日出东方”“海上风华”和“人民城市”系列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何谓海派”之“历史的星空”“历史的星光”“历史的星辰”系列原创艺术大展,打造了艺术上海的“金名片”,引爆文旅商融合的热点。

    “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向何处去’是心系中华命运的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林风眠和吴冠中两位大师作出了回答。他们立足中国传统对接现代艺术,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吸纳融合西方艺术先进技法,对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方世忠说。

    百年风云际会,艺术之潮涌动海上。海派本身即是一种风景,如两片颜色不同的水域交界处,它还将在东西方文化不停的涌动与碰撞中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