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6年多时间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2日对公众开放。备受期待的这一沪上顶流地标,建筑本身已蕴含文化精神——总建筑面积逾11万平方米,巍峨如山;外墙立面水波徐来、轻盈从容……有“山”有“水”、暧暧含光,好一幅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山水画卷。
上博东馆开放,建筑犹如未来感山水画卷。(受访方供图)
蓄势已久的上博东馆,最先推出的是其海内外最强的青铜馆陈列,以及与此相互呼应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后者是上海博物馆近年力推的“何以中国”系列展又一次上新。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笑称,“何以中国”品牌已经深入人心,需要不断守正创新,让“观众像追连续剧一样追着看”。
龙年新春到来之际,拥有本馆、东馆、北馆三馆格局的上海博物馆,已按照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完成组合变身。它将如何以“龙行龘龘”的昂然之姿勇立潮头,去扛起树立文化自信和推动文明互鉴的使命?
“何以”系列上新
星耀中国,古蜀重逢良渚
金光璀璨的面具、奇特的青铜太阳形器、繁复的青铜神树、被昵称为“小翘臀”的竖披发青铜人……上博东馆首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文物精美、人气爆棚,开展十余分钟展厅里已摩肩擦踵。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艺表示,在上海展出的文物大部分为近年新出土珍贵文物。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该展“汇集了最新考古发现、最新文物修复成果,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
三星堆黄金面具。(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众多造型奇绝、充满想象力的文物之间,一件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却堪称“主角”。
这玉琮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300-2300年之间,造型修长,上大下小、外方内圆、玉色沁润、层层分明,每个拐角处都以细腻的线条雕刻人面纹饰,还刻画了一个头戴长冠长袖飘飘的舞蹈人像,整体透出高贵优雅、温润柔和的气质,和三星堆文物天马行空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金沙玉琮“归来”,古蜀拥抱良渚。(新华社记者孙丽萍摄)
经考证,这件玉琮诞生于良渚文化圈,也就是今天浙江、上海一带。“但两千多年前,山阻水遥,这件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之地精心制作而成的高贵礼器,是如何万里迢迢到达了古蜀王国并被珍藏?这真是迷人的故事。”上博展览部副主任褚馨感叹。
一件玉琮,如信物、密码,见证了长江上游的古蜀文明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相隔两千多年的“相遇”和“久别重逢”,怎不令人在千载之下惊喜感动!
上博以此次三星堆大展充分论证,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王国,是夏商周时期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古蜀文明并不是天外来物,亦非封闭孤绝,它与中原夏商周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甘青地区文明之间,一直都在发生奇妙的融合、吸收、碰撞。
学者考证,古蜀王国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蜀王统治。这些古蜀王,有的与养蚕相关,有的和鱼、鸟、鱼鹰等渔猎文化相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朱章义、上博青铜研究部研究馆胡嘉麟等学者以考古成果、文献记载叠加神话传说,为观众描绘出一个如《山海经》般奇幻浪漫的古蜀故事。
“蜀”,在象形文字里就是一只“蚕”。三星堆面具上那显著凸出的“大眼”学名“纵目”,正是文献记载古蜀王蚕丛的相貌特征。而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各种鸟类青铜器以及青铜鸟人像,显然也是原始祖先崇拜的印记。
策展人胡嘉麟说,古蜀文明的玉璧、玉琮,强烈受到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文明影响,显示出两千年前长江上游和中下游的文化交流融合。古蜀文明大量制造使用青铜祭祀器,则显示出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深度碰撞。
以物论史——类似的“见证”还有很多: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猪鼻龙,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很像;石家河文化的玉人和古蜀文明的青铜人像恍若孪生;新发现的青铜镂空权杖直接刻画有中国标志性的龙元素……
考古学者们指出,上博的三星堆特展实证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本来就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用“爆款”讲中国故事
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正”
上博东馆开放前夕,五分钟被“秒光”的16000个预约参观名额,折射出上博作为“文博顶流”日益破圈的影响力。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推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两大文明互鉴系列展,频频打造爆款展览,“一约难求”成为“文博顶流”“超级网红”。
上博持续制造“爆款”展览。(新华社记者孙丽萍摄)
持续制造“爆款”有何秘方?这是全国文博界恐怕都深感兴趣的核心“机密”。方世忠认为,造就爆款的要素虽然覆盖方方面面,其中重中之重还是“文化态度、文化立场、文化的主体性。”他认为,上海博物馆既是“大博物馆办大展”,更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物是文明的见证和载体。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才能有所创新。褚晓波记得,在上博策划“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时,经过一轮轮激烈讨论,“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个核心理念越来越强烈地凸显出来。大家惊叹:“这是个至少能深耕十年以上的选题!从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出发,可以做出多少精彩纷呈、力重千钧的头部大展!”
不过,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海并不占特别优势,甚至有些“自讨苦吃”。以馆藏文物而言,许多年代特别悠远的国宝文物都被故宫、陕西、河南等博物馆馆藏。要持续不断地突破“出新”谈何容易。上博既需要扬策划立意之长,又要借全国博物馆之力共襄盛举。
首展“宅兹中国”造成轰动之后,上博将展览品牌正式提升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从黄河流域回到长江流域,联动长三角头部文博资源推出“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做来更加得心应手。
“两期展览举办完之后,我们发现‘何以中国’品牌已经深入人心,观众像追连续剧一样追着看、等着看……于是就有了何以系列第三季‘星耀中国’。”褚晓波说。
眼下,随着上博东馆火热开馆,“何以中国”系列果然又一次如期“爆发”。褚晓波笑言,用爆款讲中国故事完全停不下来,“我们的‘何以中国4’已在策划之中。”
把全国最好的文物“请进来”并同时汇聚沪上,这本身不仅要有眼光,更要有满满的诚意。以三星堆大展为例,上博为办好展览,与全国28家文博考古单位一一洽谈合作,联动11个省区市25个地级市,跨越1.6万公里,五路人马分10批将300多件珍贵文物悉数搬运到上海,背后的苦累和用心不言而喻。
在上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诚意攻势”之下,不少博物馆甚至把“镇馆之宝”、展览动线上的文物都借给上海,这也是成就爆款的秘方。
所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汇聚于一点——让文物火起来,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文博顶流”对话世界
创中外文明互鉴交流之新
频频举办博物馆奇妙夜,携手B站小红书直达年轻受众……一段时间以来,挟“何以中国”“对话世界”两大顶流展事的巨大影响力,上博不断破圈出击,从“老灵魂”的公立博物馆跃升为举手投足都可制造文化现象的“文博顶流”。
上博频频举办“博物馆奇妙夜”。(受访方供图)
上博东馆奇妙夜活动。(受访方供图)
“2024年会是上博的‘高光时刻’。”褚晓波说,随着东馆开放,上博正式形成“大博物馆”格局,眼下人民广场馆“世界文明类型”展示空间初具雏形,北馆建设及古船考古也进入新阶段。
三馆合璧,无疑将带来上博流量的更大爆发。东馆全面开放每年可望带来600万人次观众,人民广场馆观众逾250万人次,再叠加北馆,上博有望为上海贡献一个千万级流量入口。
上博有望成为千万级别流量入口。(受访方供图)
方世忠表示,上海正在实施以上海博物馆为主体的“大博物馆计划”,不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发挥文物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上海城市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充分发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优势和资源配置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枢纽平台。”他说。
如今,掌握了流量密码的上博,信心十足要在2024年“刮起龙卷风”。
今年上博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携手主办“对话世界”系列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出文物近800件,这将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明出境展,也是埃及政府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展览,其中还包括全球首展的萨卡拉遗址考古新发现。
“在展览中我们将同步进行中埃两个文明古国的对话,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公众考古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褚晓波说。
以艺术连接中法友谊的“美的魔术师:卡地亚典藏艺术展”、点亮“一带一路”历史记忆的重磅大展“古波斯的荣耀:伊朗考古文物展”……上海以文物对话世界互动连连。
让中华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还要走向世界。据介绍,上博今年将推动“百物看中国”欧洲巡展,牵手威尼斯主办“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特展,赴日本大阪举办“中国陶瓷之美珍宝竞演”特展……
同时,匹配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地位,上博正在全力筹备创办“全球顶尖博物馆M20+大会”,对标世界顶级博物馆提升学术影响力,正对接美国大都会、英国V&A等全球著名博物馆共论共创文明互鉴交流之新。
看来,这个甲辰龙年,上博的龙卷风,不仅“卷”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更要辐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