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市民走进文保单位“开放日”系列活动收官 百位学生走进“北极阁气象台旧址”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文化旅游

2024-10-30 00:00 来源: 市文化和旅游局
【字体:

  赓续金陵文脉,讲好南京故事。10月25日下午,南京市民走进文保单位“开放日”系列活动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极阁气象台旧址”。此次活动是学生专场,北极阁不但历史悠久,更是中国近代气象发祥地,学生们在参观中触摸南京历史文脉,并了解了更多气象知识。

  北极阁位于南京玄武区,又名钦天山、鸡鸣山、鸡笼山,北依明城墙、玄武湖,西连鼓楼岗,东连覆舟山,南朝时为皇家苑囿之一,是中国近代气象发祥地,在中国气象界和世界气象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六朝刘宋时期,在山顶上建立了第一个日观台,为南京第一个气象台。明代朱元璋在此建“观象台”,又名“钦天台”,鸡笼山南设国子监,这是十四十五世纪中国最大的国立大学。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此又建观象台,上设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清建“万寿阁”“御碑亭”于其上。因亭阁位于明代“ 万真武庙”后上方,故称北极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一路拾级而上。“从古到今,人们从感受风雨寒暑,到努力去认识这些发生在大气中的自然现象,历朝历代都发明了很多仪器来观测天象、气象,当时在世界上都是很先进的。”听着讲解,测风仪器——鸾凤风向器(仿制品)、乾隆测雨器(仿制品)等让大家大开眼界。看着吕尚、管仲、董仲舒、王充、李淳、沈括、秦九韶、黄履庄等8位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的塑像,聆听他们的故事,学生们激动不已,“以前只知道沈括写了《梦溪笔谈》,没想到他在气象上还有如此高的成就。”

  1928 年,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引领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之风气、弘扬现代科学之精神,选址北极阁建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在竺可桢的精心培育下,近代南京成为当时国内制作与发布天气预报、开展气象研究的中心,北极阁成为近现代中国气象科学人才的摇篮。研究所在近代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曾经在北极阁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7位(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程纯枢、陶诗言、高由禧、周秀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赵九章、钱骥)。站在在竺可桢铜像前,学生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1954 年11月8日,江苏省气象局成立,自此,省气象局一直耕耘于北极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2013年,“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3月,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联合共建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已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十大优秀气象科普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等。2020年,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获WMO世界气象组织认证为百年气象站,坐落于北极阁的研究所观象台作为其前身,在近代中国气象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随后,学生们参观了著名的古代观天仪器日晷、月晷、浑仪(仿制品)、简仪(仿制品),二十四节气系统以及北极阁观象台塔楼。展厅里,一件件展品讲述了从石器时代至今,中国气象科学发展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此次学生专场也是市民走进文保单位“开放日”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除了“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该活动先后走进位于南京体育学院的“中央体育场旧址”、位于东南大学的“中央大学旧址”、位于南京大学的“金陵大学旧址”、位于南京师范大学的“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以及“明孝陵明功臣墓李文忠墓、徐达墓”,从7月到10月,从盛夏到深秋,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热爱,600多位参观者走进各个文保单位,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触摸南京历史文脉,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无限自豪。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