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开幕暨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文化旅游

2024-12-03 19:00 来源: 乐游上海
【字体:

    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是文化创新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上海博物馆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新,于2024年12月3日至4日首次举办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为海内外博物馆同行提供分享经验、交流合作、启发灵感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博物馆和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代表汇聚上海,共同探讨时代发展中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见证上博东馆全面建成开放的历史性时刻。

  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在沪开幕

    12月3日上午,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隆重开幕。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丰,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等领导、嘉宾以及海内外顶尖博物馆、文化机构代表出席开幕式。

    本次大会主题为“变与不变”,对于上海博物馆来说,“变”是时代的需求,而不变的,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古代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从人民广场馆的坚守到东馆的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的“施工图”正逐步转变为“实景画”,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博新篇章。开幕式上,发布了上海博物馆从人民广场馆到东馆全面建成开放的回顾短片。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作为最早诞生博物馆的城市,上海始终将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文脉传承、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将打造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作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承载,积极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有165座博物馆,平均每15.1万人就拥有一座馆。“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的日常休闲方式、成为来沪游客的重要打卡选项。

    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丰表示,自1946年成立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不断壮大,目前已拥有超过50,000名会员,这个全球性的博物馆大家庭包括了大多数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翻开的新篇章,也是中国博物馆历史中的新篇章,通过这次大会,我们将理解过去、连接世界、迎接未来。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表示,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外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不仅仅是展览的交流,在运行管理、开放服务、共同研究、人员往来方面的合作、尤其是机制性的合作,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他衷心希望上海市和上海博物馆在促进中外博物馆务实、高水平合作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把M20+全球顶尖博物馆会议办成一个体现中国新一轮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中外博物馆之间务实合作、助力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平台和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国际博物馆领域的文化品牌。

    大会将持续两天, “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主持。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首先从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文明交流四个方面回顾了故宫发展历程及当下应变之策。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兼财资主管詹姆森·凯莱赫(Jamie Kelleher)女士分享了博物馆如何在保持观众多样性的同时,为观众创造更加个性化的体验,并通过多样化手段,扩大其与本地和国际观众的互动,优化线上线下的多重体验,展现大都会博物馆作为全球性的艺术大馆坚守使命、追求创新的精神。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副馆长兼首席运营官、东岸委员会主席蒂姆·里夫(Tim Reeve)先生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V&A东馆如何作为伦敦东岸奥林匹克公园新文化区的核心,为博物馆收藏、展陈手段和观众参观方式带来全新的变革和创意。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先生从上海博物馆的“变”与“不变”展开。变的是“新格局”“新品牌”“新体验”,不变的是追求卓越的根基不变、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彰显精神的使命不变。他表示,近年来,博物馆日益成为中国公众的“精神原乡”。“为一座馆,赴一座城”,去年,中国的博物馆接待观众总数近13亿人次,而今年上海博物馆老馆和新馆接待观众总数将超过6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从人民广场到东馆,博物馆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博物馆的观众也在变化,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更是今非昔比。上海博物馆一直在思考,收藏过去的博物馆,如何服务当下,让历史之光映照未来。因此,我们邀请全球博物馆的同行来到这里,一同探讨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共谋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在为期两天的“专题演讲”环节,来自法国、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阿联酋、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韩国、葡萄牙等国家,中国香港、陕西、河南、山西、辽宁、南京、广东、重庆、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区博物馆代表将围绕“汲古为新——文化遗产保护与阐释”“和合共生——联结全球化与本土化”“擘画未来——科技赋能与公众参与”三个专题分别进行探讨。

   

  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

    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历时7年多打造的上博东馆建筑面积近12万平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展出文物超过1.5万件,全面开放后预计年接待观众超过600万人次。自今年2月2日试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也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贯彻落实总书记对上海文化建设的期许紧密结合,正全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主任、教授陈方刘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博东馆的启用和收获的美誉度,是“两个结合”在文博领域的生动实践,也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展示窗口。它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主要定位,守护文化之根、深耕文化之美、彰显文化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博新篇章。

  一、守护文化之根

  赓续传承城市文脉

    上海博物馆东馆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毗邻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共同形成文化集聚效应。建筑整体呈矩形,局部外立面蜿蜒起伏、如白色波浪随风翻腾,既暗合这座城市“通江达海”的特殊性,也象征着上海“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步入其中,如同一个巨型时光宝盒,包罗万象。

    作为一座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守护文化之根,赓续传承城市文脉,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博与生俱来的职责。也因而,东馆在建设之初,便将诠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作为一大重点工作,并为此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展陈,让人们直观、清晰地触摸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形成过程。

  二、深耕文化之美

  当好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作为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上博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5万件(套),涵盖了能够实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代表物证。秉持守护中华文明生生长流的初心,东馆构筑“包罗中国艺术古代万象”的征藏研究体系及展览体系,青铜馆、雕塑馆、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书法馆、绘画馆8个基本陈列堪称8部“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得益于空间的扩展,原来人民广场馆的8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展厅,在东馆的展陈上得到深化和延伸,大幅提升了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更好地呈现了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及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基本陈列之外,上博近年来潜心开发,着力打造“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拾慧古今”四大系列特展品牌。其中,“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最新成果,以物论史、以史增信,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继2022年“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2023年“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展”后;2024年初,东馆试开放之际,举办了第三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特展”。

    作为上博东馆第一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把目光聚焦到长江上游“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代文明中心,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以及来龙去脉,呈现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和五个突出特性。这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上博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并全力以赴,向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家文博考古机构借展,集结了363件文物。这些文物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上海,运输行程超过1万6千公里。展出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星耀中国”引发持续的观展热潮,创下多项新纪录,接待观众逾105万人次,是上博历史上首个参观人数超100万的特展。这之中,外地观众超60%,海外观众近10%,50%以上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反映了上博东馆有效地发挥了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作用。

  三、彰显文化之力

  构筑新发展格局

    为增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上博东馆尝试了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在展陈设计上更强调全年龄段、沉浸式、互动式。三楼全新打造的古代文明探索宫是一处展教结合型的互动体验空间,在这里,青少年可以扮演“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或是“小小讲解员”的角色,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相关职业;开放式的文物修复体验馆,让观众可亲眼看到博物馆修复师日常工作场景;在无实物展品陈列的数字馆“山水江南”展中,数字技术“复活”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作品画面,书画欣赏从平面走向立体,受到非专业观众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五楼的屋顶花园被营造为一处幽居闹市的江南新古典园林“云林”,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西边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东边是兼具演出、会客功能的开放庭院,院落尽头矗立着一处仿古戏台。跨出一道门,一条螺旋形的环形坡道连接起了三、四、五层的室内空间,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上博在建筑设计上强调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封闭空间,每个楼层都有落地玻璃、平台或户外区域,引入自然光线,让建筑呼吸,让观众“透气”,从而获得视觉和审美转换,缓解“博物馆疲劳”。功能设置上,每个楼层走廊一侧和厕所门口,都设置了椅子,供观众短暂休息。中庭连接一二三层的楼梯区集中设置了阶梯座位。阶梯座位的另一侧平台,销售矿泉水、茶、果汁、咖啡、三明治、蛋糕、慕斯等各类饮品和食品,观众点单消费后,可以边品尝美食,边放松休闲。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品牌标识度越是彰显,文化特有的强大牵引性就愈发突出,从而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消费的提质升级。上博东馆不仅有全国首个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休闲消费、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文创旗舰空间,提供纷呈的文旅新体验、新场景;还创新采用“上博+”的模式,精选优质品牌进行跨界联名合作,实现相互赋能,为区域内文商体旅展融合生态圈引流。

    未来,上海博物馆将继续步履不停,构筑以人民广场馆、东馆、北馆为核心的“3+X”新发展格局。人民广场馆以建设中国第一个“世界文明馆”为目标,将在未来启动改造,打造“中国看世界”的窗口。位于上海北外滩的北馆正在筹建中,将以“考古博物馆”为主要定位。三馆全部开放后,总建筑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年观众接待量预计达千万级。上博将不断追求更高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目标,以开放、包容、共赢的合作理念积极与全世界同行携手共进,加强人文交流互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一同打造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的国际博物馆合作网络,为建设和平繁荣的世界贡献中国博物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