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芜湖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发布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文件政策

2022-01-07 12:03 来源: 芜湖市人民政府
【字体: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9日   发布地点: 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科技局
  主持人 : 市科技局办公室  副 主 任     江遒         发布人: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辛立民
   
  芜湖市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新闻发布稿
   
  一、 关于 《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 市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 市 的关键时期,也是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支持芜湖建设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为进一步做好 “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 自 20 20 年 5月起 开始对科技创新发展重点问题开展系列调查、研究、论证,制定出台本《规划》,作为 “十四五”时期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二、 关于 《规划》的总体思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芜湖 科技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出现新的变化,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规划》结合 芜湖 实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 “四个面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芜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长三角创新发展西部增长极和高品质创新成果孵化区。
  三、 关于 《规划》的 发展 目标
  《规划》提出,力争到 2025年,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能级进一步提升,基本构建集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平台、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机制于一体的区域创新生态,综合创新能力跻身长江经济带非省会城市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前20强。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跃升。 积极融入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协同推进,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创新载体平台集聚资源和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建立具有芜湖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局面。
  三是开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深度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 G60科创走廊建设,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更加活跃,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崇尚创新、科研诚信的创新文化氛围更加鲜明。
  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惠及民生。 创新引领支撑芜湖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支撑平安芜湖、健康芜湖等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
  四、 关于 重点任务部署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深度参与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 “芜湖路径” 。 探索实行 “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组织模式,促进技术突破、产品更新,打造底层技术协同应用的“试验场” ; 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推动 “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 推动高新产业集群式发展 , 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效率,推动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品档次提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技术 , 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以应用导向带动产业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加快平台载体建设,加速创新资源集聚。 推进科技园区创新发展 , 持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双轮驱动,强化国家级园区创新引领作用 ; 加快重点研发平台建设 , 推进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扩容提速建设,加强重大公共研发平台的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 ,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自建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 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有效开放的长效机制 ;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 加快建设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推动重大创孵园区建设,打造创新创业芜湖品牌。
  三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政产学研合作,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创建创新平台。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培育指导,加快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雁阵梯队。扎实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长效机制。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海螺、奇瑞等大中型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 。
  四是优化招才引智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全力落实 “ 双招双引 ” 一号工程,实施 “ 紫云英人才计划 ” ,构建集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技能人才的 “ 金字塔 ” 型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优化人才服务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努力将芜湖打造成为中部一流、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 坚持面向未来,突出 “ 高精尖缺 ” ,实行更积极、更开 放、更有效的高层次人才招引政策。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秀的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坚持高端引领、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健全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交流与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团队之间科技人员的有序流动长效机制。
  五是坚持开放协同创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 “ 引进来 ” 和 “ 走出去 ” 相结合,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创新合作和全球科技竞争。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主动与沪苏浙城市开展结对共建。 以 “ 科创 + 产业 ” 为抓手,强化与 G60 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创新合作。 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开展深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军民融合 , 在基础设施共建、军地人才共育等方面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推进科技金融融合 , 扩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
  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社会民生发展。 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高质量推进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研究,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建立健全传染病综合应急防控平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在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气象、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强警计划,支持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警情研判与快速响应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生态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支撑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能源等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