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22年宜昌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新闻通气会在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召开,现场介绍了宜昌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 发布人
杨大银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胡光灿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乔华生 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副科长
冯德品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主持人吕 敏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科科长
和小布来看具体情况
这些年来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
不断突破农业产业强链工程关键核心技术
集成示范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
优化推广农业产业强链工程可持续发展模式
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走深走实了
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之路
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是“十三五”时期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的2.0版(升级版),即在“十四五”期间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用科技为农业赋能,让荆楚大地上“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充实、更多彩。
宜昌作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翼之一,是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柑橘、茶叶产业居全省前列,发展和应用农业科技有基础、有市场,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在宜昌的落地实施有需求、有潜力。
我市按照“五五”工程要求针对宜昌实际,执行五大举措确保行动有力度、有成效
第一个举措,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宜昌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开展“卡脖子”技术研究,以品种、技术、设备创新,支持“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推动宜昌由农业产量大市向农业产业强市转变。
第二个举措,示范实用科技成果。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依托农业产业专家团队、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借助平台、集聚人才、建好中心,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第三个举措,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前提,着力集成、引进、推广适宜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先进、成熟、可持续的新模式,重点推广优质高效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第四个举措,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选择特色鲜明、生态良好、底蕴深厚的村,以塑造“产业提升型、创意农业型、过渡衔接型”乡村为目标,依托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成果优势,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打造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带动一批周边村(镇)发展,助力全市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
第五个举措,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全市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科技优势,遴选农业龙头企业,组织科研院所专家团队深度对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基于这些举措宜昌取得了三点成绩
一是打造了“1+N宜昌农业科创中心”。
去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以市农科院为基础,以适应宜昌八大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机制障碍为目标,网络在宜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龙头企业,集聚人才“第一资源”以及项目和平台等重要载体,建设了以产业为导向、项目为牵引、创新为动力的 “1+N宜昌农业科创中心”。该中心在人才引用、硬件建设和体制创新上探索了全新道路。首先,在人才引用方面,邀请了9名国内权威专家(其中院士3人),组建宜昌市现代农业产业专家顾问团,为各产业链提供技术顾问。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委托宜茶集团管理,在编人员派驻到宜茶集团工作,给予职称晋升通道,由宜茶集团和市农科院共同管理考核,薪酬福利等待遇依据相关政策予以保障,成为全省首创的政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第二,在硬件建设上,市农科院于去年年底整体搬入投资8600万元的宜昌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该中心建筑总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占地4000平方米、现代化仪器设备435台(套)的生物学基础实验室(实验室涵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保学、遗传学和育种学等学科试验研究,将于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实现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第三,在体制创新上,启动了小微农业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试点,面向我市农业经营主体征集“榜单”,并向宜荆荆恩城市群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发榜,帮助经营主体解决技术问题、破解微梗阻,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了宜荆荆农业科技一体化发展。
借助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平台,“宜荆荆恩”四地农科院深入交流,建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去年12月,市农科院举办首届“宜荆荆恩”城市群农业科技一体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省农科院和“宜荆荆恩”四地农科院负责人,共谋推动宜荆荆农业科技一体化发展的良策。会上,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四地农科院负责人联合签订《“宜荆荆恩”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时任省农科院院长焦春海寄语“宜荆荆恩”科技创新联盟:要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强院地合作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放大优势、促进融合,推动四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协议签订后,“宜荆荆恩”农业科技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宜昌农科院、荆州农科院、雷井口村签订共建“湖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区”协议,共同建设“宜荆荆恩”城市群农业科技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点。宜昌农科院与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签订科研项目合作协议,继续作为湖北省创新体系玉米创新首席专家团队,带领恩施农科院等开展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宜荆荆恩”城市群农科院坚持“一盘棋落实、一条心推进、一家亲商议”,在共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上下功夫,在共享新技术新成果服务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协同能力、保障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科技创新突破上扬优势、补短板,推动科技成果在四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农业特色产业链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了同绘农业科技一体化发展蓝图、共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三是推动了宜昌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坚持农业科技为农业农村发展赋能,在科技攻关、企业培育和乡村建设上不断突破,给我市农业高质量带来澎湃动力。首先,在攻坚种业芯片上取得突破,为我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水稻育种团队以“三系”杂交水稻育种为主攻方向,相继培育出了宜陵1A、巨风A、巨风2A、巨风3A四个三系不育系,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全省及全国的育种力量,审定出大量独创性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促进了鄂西南三系杂交稻的发展。玉米育种团队先后选育了鄂玉11、宜单629、宜单1628、宜单1638、宜单239等一大批优良玉米良种,其中“宜单629”在西南五省(市)累计推广2000万亩以上,助农增收20亿元以上,斩获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玉米、水稻育种团队选育的系列优良品种,有力支撑了全省玉米和水稻全产业发展。在培育企业上取得突破,为我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市农科院先后与鑫鼎生物、土老憨、采花、萧氏、一致魔芋、中地种业、当阳飞翔米业、五峰汲明茶业、山里来蔬菜等数百家农业企业实施战略联合,围绕成果转化建立示范基地,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全程技术咨询和服务。合作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宜昌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刚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荣获“宜昌发展贡献奖”荣誉称号。当阳飞翔米业的万莲牌莲香硒玉香丝米入选“荆楚好粮油”产品和“湖北十大好吃大米”。据不完全统计,宜昌市农科院通过院企合作,累计为本地企业和农民增收节支达十亿元以上。在助推乡村建设上取得突破,为我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擦亮底色。宜昌市农科院以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目标,与近百个村(镇)签订科技服务协议,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引领示范村建设,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样板。在当阳市半月镇红光村,围绕水稻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优质水稻品种集中育秧以及机械社会化服务,推动百余户稻农年增收万元以上,该村于2021年3月13日获得总投资698.82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当发改审批〔2021〕46号),是当阳6个立项村之一。在夷陵区三斗坪镇头顶石村,针对优势桑蚕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服务,运用微生物技术帮助该村优化桑叶红茶、桑椹酒等生产工艺,利用大球盖菇转化桑树秸秆解决秸秆禁燃后桑枝处理难题,帮助该村集成“桑树全家桶”,每亩增加栽培纯收入3000元,全村新增就业岗位50-100个,农民增收200万元,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民三方共赢,成为宜昌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之一。
农业是基本盘,“三农”是“压舱石”,宜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科技底气端牢了“宜昌饭碗”。“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总体安排,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发力点,以成果转化为支撑点,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补牢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保障居民“菜篮子”,稳住农民“钱袋子”,努力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贡献力量。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
三峡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近两三年来,我市在打造“新农人”服务品牌,请问“五五”工程行动与新农人品牌有什么关联和推动作用?
答:“新农人”服务品牌,是指把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定义为与农民同为一体、与农村紧密相连、与农业荣辱与共,实现机关基层统一角色定位、全局上下一体冠名服务、整个系统共同打造的服务品牌。“新农人”服务品牌要求市农业农村局每名干部职工在“一懂两爱”的基础上,积极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企业车间,以做实“五员”为载体,树“新农人”形象,创“新农人”品牌。“五员”,即三农政策的宣讲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科技推广的服务员、美丽乡村的建设员、安全生产的护航员。“新农人”服务品牌要求与“五五”工程行动目标是完全相契合的,市农业农村局将“新农人”服务品牌与“五五”工程行动融合打造,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一是提升了农民素质。一年来,市农业农村局通过组织进村调研、讲座宣讲、专题培训、技术服务、网上专栏指导等途径,线上线下服务50余万人次,集中培训高素质农民2052人、687名农民技术人员获得高、中、初级职称。二是解决了群众难题。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和“为民服务解难题”活动,一年来,共解决技术、资金、种苗等涉农难题实事近200件。三是美化了农村面貌。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重点,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好家园,全市农村呈现出一幅幅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四是保障了产品质量。开通农产品检测直通车,变农户送样检为专家上门检,已上门服务100余次。全市地理标志产品和特优新农产品登记数均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和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9.52%。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收。大力推进农产品销售,组织开展宜昌柑橘茶叶走进“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世界健康博览会等大型会展9场次,开展“数家珍”活动,刘新平局长带头为宜昌农产品代言。开通“万里挑宜”直播平台,吸引粉丝1亿多人,带动销售农产品4000万元。
三峡日报记者提问
提到科技,就容易联想到“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请问“五五”工程行动对破解两张皮问题有没有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五五”工程的核心和宗旨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对破解两张皮问题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调整了科研导向。在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和“五五”工程实施之前,市农科院立项的特色产业项目以及市级项目占比三分之一不到。“五个一”行动启动后,市农科院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实际,把科研重点调整到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上来。今年,市农科院立项了科研课题40个,其中,特色产业项目有25个,占比为62.5%;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14个、市级项目21个,市级项目占比50%以上。目前,各项目有序推进,实现了科研方向重塑。
二是强化了技术推广。市农科院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和区域特色产业链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打造了现代农业基地7个,分别为茶叶品种展示与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魔芋生态栽培模式示范基地、玉米新品种展示与绿色栽培示范基地、水稻新品种展示与绿色栽培示范基地、“玉米-大球盖菇”轮作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特色香稻绿色种植示范基地、白山羊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同时,利用农业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累积服务数万人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直通田间地头。
三是推动了成果转化。市农科院优质高效的品种得到了业内“大咖”认可,去年9月,在科技助力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暨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现场推进会上,市农科院副院长田甫焕作为宜昌院代表,与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签订“卡脖子”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协议。为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市农科院编制的《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即将出台。办法出台后,科技成果转让收益不低于70%的比例将用来奖励科技人员,将进一步破解体制与机制的制约,提高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推动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三峡晚报记者提问
刚才发布人介绍中,提到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了“揭榜挂帅”试点工作,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答:针对农业科研部门部分农业科研课题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而同时生产一线良种良法难配套,实用技术难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难推广等问题,借鉴省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的做法,市农业农村局筹集40万元(其中2022年筹集20万元),开展了农业小微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试点。面向我市辖区内的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公开征集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20天时间共征集各类需求课题41项。经过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业专家组评议,最终确定了6个小课题公开张榜公告,吸引包括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在内的7家科研机构参与揭榜。经课题申报单位与揭榜方的协商,6家单位都成功达成合作意向,签定了技术开发合同,全面了启动了攻关工作。通过试点,一是引导农业科研机构,特别是公益性科研机构,以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主动深入生产一线,帮助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主要向政府部门要课题向农业经营主体、市场找课题的转变,提高了农业课题的针对性、实用性,也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二是引导广大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资助的6个课题,投入的科研经费达到111.8万元,除了财政资金资助外,6个经营主体投入科研经费71.8万元,占总投入的64%。三是通过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的双方自愿自由沟通,密切了双方的合作,避免了以往科研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经过一年的试点,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正在积极争取,计划在2023年继续推进试点工作。特别欢迎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只要是在宜昌市辖区内注册的,愿意在农业科技上投入的,目前有技术需求的,都关注我局的门户网站,待试点启动后积极提交相关的课题申请。也邀请省内,特别是宜荆荆恩城市群内有科研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我市的农业科研工作,共同为宜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峡商报记者提问
请问宜昌市农科院在勇攀农业科技高峰上哪些作为?
答:市农科院十年磨一剑、勇攀农业科技高峰的事迹可以浓缩为四个字——“南繁候鸟”,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市农科院一批又一批的育种人,像候鸟一样一年一度秋往春返,利用海南暖和的冬季气候,把冬季内地不能生产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搬到海南,继续播种、育苗、杂交选育,推动种业进度加快、种子“芯片”升级。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品种创新效率,市农科院还瞄准了技术升级。其中,单倍体育种技术可将常规育种所需时间缩减一半,且聚集和固定优良等位基因的能力也远超常规育种,育种流程更简、育种成本更低、育种效率更高,具有革命性优势。经过5年艰苦攻关,市农科院完全掌握了单倍体育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年产玉米DH(双单倍体)纯系2000份以上,并按育种目标可成倍扩展。目前,宜昌院利用单倍体技术已育成优良双单倍体系Y14、Y33等,其高产、优质、高抗优势明显,综合性状领先,意味着市农科院已成功实现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在育种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惟实励新,笃行不怠,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丰厚回报。全院共研发了各类科技成果121项,取得国家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在地市州农科院中位列前茅。水稻“鄂宜105”作为长江流域晚稻主推品种及对照品种长达20多年,累积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玉米“宜单629”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主推品种和救灾储备品种,已在湖北、广西、湖南、重庆、四川等西南地区累计种植面积超2000多万亩。巨2优60被国家863计划“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市农科院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为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来源丨宜昌发布
记者丨王林 编辑丨婷婷 编审丨龙怡州 转载须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