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听潮海峡畔 逐浪大湾区——宜昌市党政代表团赴闽粤考察侧记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宜昌

2023-05-19 07:05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5月12日至16日,市委书记熊征宇,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率宜昌市党政代表团赴闽粤考察学习。

  从内河到大海,代表团看城市新区、观老街改造,寻访世界级城市跨越蝶变的路径和探索。

  从海峡畔到珠江口,代表团赴自贸区、进科学城,感受改革开放前沿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闯劲拼劲。

  5天时间,先后奔赴厦门、深圳、东莞、广州四地,24个点位学习,大家边学边议,在思想大解放中凝聚起推进宜昌大发展、大跨越的强大合力。

  解放思想之行,树立世界级眼光

  找寻走向世界的答案,为何赴闽粤四地?

  “回顾各地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一直都是其重要的‘成功密码’,四地分别提出了争当改革开放先行区、最前沿、先行地、排头兵的目标。”代表团表示。

  然而,深度考察可知,繁华并非“与生俱来”。

  曾经,厦门只有一条鹰厦铁路,从地图上看就像“盲肠”,不断地走出去,才改变了闭塞的局面。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几十年前也还是一片荒野滩涂。持续的开放浪潮,让这里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

  数据显示,2022年底,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一幅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正徐徐铺展。

  环绕大湾区,代表团从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展示中心、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到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滨海湾新区,再到广州南沙,感受各地“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实践。

  “打造世界级宜昌,必须有世界级眼光!”市发改委主任李昌清认为,要处理好虚与实、破与立、学与做、放与管的关系,推动开放与创新、合作、共享的深度融合。

  世界级大湾区的创新跨越,让处在山区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李泽刚深受震撼,他认为,正是持之以恒的改革开放,让大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处处体现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远安县委书记汤明说,概括起来就是抢抓机遇、善于创新、敢闯敢干。

  他们深刻感受到,这种拥抱世界的开放心态,不限于谋划城市发展,也是企业规划发展的思维模式。

  作为国有企业,厦门象屿集团始终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找机遇,于2018年跻身“世界500强”。

  国内电子数据取证行业龙头厦门美亚柏科公司,以“建成世界一流大数据企业”为愿景。

  成立不足十年的深圳云天励飞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独辟蹊径,提出“为中国式人工智能发展探路”。

  位于东莞的华为终端总部,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哲学的高度”优化生产线,力求一秒都不耽误。

  广汽埃安持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致力于提供世界级的移动智能新能源产品和服务。

  对标这些走出去的世界级企业,宜昌产投集团董事长张锴表示,要树雄心、立壮志,有“走出去”的勇气,用好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实现企业的跨越。

  “宜昌处在中部,要有‘后队’变‘前队’的魄力。”代表团表示,要破除“环境决定论”“资源瓶颈论”,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胸怀借梯登高。

  但是走向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如何推进?

  “我们将加快交通建设,把宜昌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北部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速通达缩短至10小时以内。”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朝晖说。

  科学探访之行,感受世界级标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当引擎点燃,作为承载平台的厦门软件园多次迎来版图扩张,形成一期、二期、三期协同共进的局面。

  将镜头切换至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几年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其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加快启动实施。

  代表团来到光明科学城,感受这方“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的独特魅力。

  松山湖科学城里,讲解人员一句“让松山湖的空气中都飘散着科学的味道”,诠释着当地的科学氛围。

  “科技创新决定一个地区的竞争位势。”对猇亭区委书记李小军而言,此行印象最深的就是沿海发达地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

  这些手笔,不仅源自氛围浓,更有强支撑。

  “助力‘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研发出新冠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近年来的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让广州实验室闻名遐迩。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则支撑着世界级科学城。

  “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在人才,关键在技术转化。”看到一项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夷陵区委书记肖鹏飞体会深刻。

  强力的科学加持,促成了产业勃兴。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各地竞逐的新赛道。

  “注册企业数12729家,产业员工数13万人,实现营收1500亿元。”厦门软件园负责人如数家珍。

  “研发20年,投入20亿,最终产业化。”厦门生物医药港里,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跨越的故事频频上演。

  深圳走出“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东莞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特色,坚定迈入GDP超万亿元、人口超千万人的“双万”城市。

  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2020年来,吸引一批数字经济企业进驻,企业总数达3.4万家。

  对此景象,市经信局局长朱汉洪说:“生物医药已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之一。人工智能则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以财税贡献为导向的招商引资,加快两大优势产业发展。”市财政局局长柳兵说。

  以此为基点,新赛道上的宜昌将走得更加稳健。

  问计寻策之行,打造世界级宜昌

  在厦门,筼筜湖可谓是城市金名片。但就是这张名片,几十年前,伴着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同排入,一度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鲜有生物。

  治理高污染、应对盐碱化……经过生态治理,如今,伴着湖外海潮的起落,湖口纳潮闸也在开闭间,实现湖水的循环流淌,让湖泊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介绍,近年来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

  “筼筜湖的蜕变,得益于厦门30多年的高位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重金治理,值得学习。”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高杰看到了治理的不易。

  如何让宜昌的生态治理走向深入?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靳鹏认为,关键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统领,发挥水优势、做好水文章,实现因水而美、因水而强。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该怎样构建?

  居住在厦门思明区滨海街道曾厝垵文创村、广州荔湾区永庆坊的村民们异口同声:“共同缔造。”

  经过努力,厦门曾厝垵从破旧的城中村一跃成为知名的网红村;广州永庆坊在微改造中焕发新活力。

  “两地的蝶变,展现了共同缔造在基层治理中的蓬勃生命力。”当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华表示。

  由此,城市建设有了新启示。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海涛说,对城中村不能简单一拆了之,要防止“买椟还珠”、拆了真宝贝,建了一堆“假历史建筑”。

  如何做到?市城管委主任张伟认为,关键要把“围着群众转、回应群众盼、发动群众干”落到实处。

  具体路径上,西陵区委副书记、区长梅卫民说,可通过多元参与,延续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导入新商业业态,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以此激发的合力,驱动“做优主城、做美滨江”。那么,世界级宜昌,会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答案还要在对标先进中不断找寻。

  厦门,集美新城加快崛起,“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空间里,怡然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

  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蓄势待航,“一国两制”下的“一河两岸”“一区两园”阔步前行。

  东莞,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滨海湾新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让新区以现代化姿态屹立珠江口。

  广州,花城广场处的地标建筑群,构成现代化的“城市客厅”,彰显着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这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无疑都是推动宜昌更具“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重要借鉴。

  带着对世界级宜昌的期许,宜昌城发集团董事长殷俊明确了发力方向:“我们将坚持以绿网蓝脉为纽带,营造新场景、聚焦新功能、引领新生活、建设新样板。”

  听潮海峡畔,逐浪大湾区。通过考察,广大干部提升了站位、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路,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宜昌实践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记者 雷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