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所归,宜昌旅游正升腾着一股强劲的发展气场。
数据显示,1-11月宜昌共接待国内游客10497.98万人次,同比增长37.54%,较2019年增长24.4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61.53亿元,同比增长43.02%,较2019年增长13.66%。
这份复苏的成绩单固然可喜,更加令人欢欣鼓舞的则是乘上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风口,这座传统旅游城市正与一场颠覆式的场景革命深情拥抱。
露营、村BA、Citywalk、旅游化、微旅游、反向旅游……这些新名词链接的一大批新项目、新玩法次第落地,也驱动着宜昌从旅游城市向着城市旅游升级,文旅的“新时代”和“慢时光”相互交融。
“沉寂了3年,所有旅游人都憋着一股狠劲儿,追赶文旅复苏的市场风口。”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海涛说,在建设世界级宜昌的新征程上,宜昌文旅正保持着满弓待发的进击之势,当先锋、打头阵。
用一城世界级山水迎宾客
第十四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付蓓蓓 摄)
2个多月过去了,短视频平台上依然会不时刷到第十四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惊采绝艳的演出,这曲长江上的音舞诗画余韵至今。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9月16日晚,主办方把本届旅游节开幕式演出的舞台搭在了位于猇亭长江之畔的灯塔广场上。这里既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也是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的三国古战场。顺着三峡出川的李白也是在这里吟出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千古绝唱。
万里长江,亘古奔流;壮美宜昌,款款而来。岸上的衣香鬓影与水上的绚烂焰火交相辉映,历史的时空与现代科技交融激荡,观众在瞬息万变的感官“穿越”中,感受文化与山水的魅力。精彩宜昌,又一次火爆出圈。
长江流经宜昌232公里,素有“三峡门户”之称。秀美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大坝、如诗如画的清江画廊、飞流直下的三峡大瀑布……
“用一城世界级山水迎宾客,是宜昌旅游的最大特色和底色。”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海涛说,聚焦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本届旅游节在长江三峡的具体情境中做一场山水文化的生态实景演出。
长江三峡不仅风景壮丽,还流淌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奇迹和深沉的力量。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宜昌是长江文化公园重要区域,正在编制中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保护规划》,屈原文化、三峡文化、治水文化等宜昌元素纳入国家规划初稿,18个项目被纳入省级规划初稿。
绘就世界级,要以世界级的山水为笔。亿万年地质时光,塑造了长江三峡的独特地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人文,这是上苍赋予宜昌旅游的基本盘。今年8月,市七届五次全会提出持续擦亮三峡旅游金字招牌,打造世界级山水旅游、世界级文化旅游、世界级工程旅游、世界级康养旅游名片,奋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旅高质量发展宜昌新篇章。
事实上,长江三峡是我国最早面向国际推介的两条黄金旅游线之一,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以来,这个中国人一生一定要来的地方为宜昌招徕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今年5月,宜昌三峡、三峡人家风景区、西陵峡口风景区和长江游船旅游、长江夜游“两坝一峡”旅游等产品入选国家文旅部向全球推出的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书》。
打造宜昌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置于中国旅游业飞跃式发展的40余年坐标中,宜昌是一个颇有份量的标杆。搭上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这两个世界级大IP的快车,宜昌一直是中国旅游发展的前沿,也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初冬时节,峡江两岸层林尽染,又是满山红叶时。尽管已进入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淡季,但三峡大坝景区依然人头攒动。作为全国首批国家AAAAA级景区、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雄奇秀丽的自然山水与世界一流的人文景观在这里交相辉映,每年几百万游客在这里一睹“顶流”风采。
事实上,长江三峡等世界级山水资源和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利资源依旧是宜昌旅游的核心。但是,随着传统旅游业态加速迭代升级,宜昌旅游发展存在着旅游产品老化、产品结构不均衡、游客留下来时间不长等短板愈发突出,与宜昌旅游城市的形象不相匹配,引发上上下下的议论。
“吃老本、拼资源”的老套路成为宜昌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对标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宜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靠什么来实现蝶变?
今年以来,市主要领导多次研究文旅工作。6月,市委书记熊征宇专题调研城区五星级酒店建设情况;市长马泽江领衔开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课题调研;7月,熊征宇、马泽江又专门召开了旅游行业政企恳谈会。市领导通过一系列密集的调研,为宜昌文旅发展把脉定向。
事实上,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是提升一座城市品质和国际知名度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这是宜昌的承诺。
3月15日晚,大型新编历史话剧《屈原》在武汉洪山礼堂重磅首演。话剧《屈原》将家喻户晓的屈原故事从戏剧性、创新性、传承性的角度进行浓缩,通过神秘诗化的品质结构和戏剧表达,呈现于戏剧舞台,表达出古朴深远的东方文化精神意韵,再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剧自2021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已先后入选湖北省2022年度文艺精品创作重点项目、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重点剧目及2023年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项目,并赴北京及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
8月8日,中国首部三峡主题情境穿越剧《三峡盛典》正式上线。《三峡盛典》是宜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试点,是宜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名片之一,也是提升夜经济,打造新业态,让游客能够“多留一晚”的重要新产品。
“宜昌旅游缺的不是人流,而是传统旅游业态暨待升级,补齐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短板。”三峡智库文旅专家、三峡大学教授阚如良说,宜昌旅游短板的破解必须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优势领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做好山水的三峡、工程的三峡、文化的三峡等文章,最终落脚于景区升级打造。
宜昌将加大“两坝一峡”区域资源整合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三游洞等景区转型升级;强化清江流域联动发展,串联清江画廊、方山、天龙湾、柴埠溪、青林古镇等景区,打造清江山水、土家民俗旅游目的地。
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升级
磨基山夜景灯光点亮的那一瞬间,这座城市五彩缤纷的“文旅夜宴”也悄然登场。
长江夜游,穿越城市的灯火繁华;街巷烟火,享受饕餮盛宴的活色生香;西坝岛上,释放无处不在的青春激情;《梦回车溪》,一探远古村落的创世传奇,去拈花谷体验世外桃源,去太平顶仰望满天星空……
逛完三峡大坝,还能去哪儿?这个问题一度是宜昌人接待外地客人时遇到的最大尴尬,它也恰是宜昌旅游的一大痛点。
千呼万唤之中,2016年宜昌终于开通了长江夜游的游轮。游客从九码头登船,逆江而上,广袤的“夜宜昌”画卷徐徐铺开,江山无限,风月无边。
长江三峡1游轮驶过宜昌城区 (付蓓蓓 摄)
7年来,“长江夜游”不断与文化、科技、非遗等嫁接,衍生出更大的产业蝶变。中国自主研发、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就是由这里首航。一系列产业组合,增加了宜昌文旅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由浅层观光向深度体验的转变。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过百万,毫无争议地成为宜昌夜游经济的核心IP。
“玩得新潮、玩得精专,比抵达一个目的地浅尝辄止更吸引游客。”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年的旅游消费呈现出高品质、重体验的新趋势。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下,宜昌以“长江夜游”为起点,奋起直追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各种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
煌煌乎其夜,灿灿乎其城。夜色每增一分,西坝不夜岛的激情也增一分。这座宜昌“不夜城”就是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建设的年轻人的潮玩之地。当城市慢慢入眠,这里的温情浪漫和激情四射才刚刚开始。
“在开业初期,园区餐饮业态占比70%,很多人来西坝不夜城吃一餐饭后,不能留在这里继续消费,消费转化率较低。”宜昌交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消费市场活起来、火起来,西坝不夜城自主引入电竞电玩、沉浸式剧本娱乐、精致露营、泳池水汇等一批广受年轻人喜爱的风口项目。
特别是去年以来,美食展、灯光展、气模展、电竞动漫展、啤酒音乐节、特色市集,西坝不夜城近年围绕“夜”主题,着力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集中打造了美食餐饮、电竞电玩、剧本杀、游乐园等多种业态。自2021年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实现了从“网红”到“长红”。
“旅行者不再期待传统的打卡拍照,而更在意旅行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也就是说怎么玩比去哪玩更重要。”阚如良教授介绍,基于兴趣和社交的玩乐体验在今年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他建议,宜昌未来要主攻全域旅游等发展方向,使宜昌建成一个“大景区”,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使“过路客”变成“过夜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宜昌正在积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康养度假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民宿旅游。宜昌已经从吃农家饭、采摘踏青的1.0版“农家乐”民宿转变为以深度体验优质旅居产品和分享本土文化为主的2.0高端民宿。有静谧原生态的悬崖木屋、有依山傍水的清江民舍……宜昌民宿正从单一走向多元。
西陵峡沿岸,清江水两畔,三斗坪,百里荒……一座座小而精、精而美的高端民宿,饱含浓浓的乡愁和厚厚的乡愿,也镌刻着底蕴、传递着温暖,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和助力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对依赖于传统旅游活动的企业或从业者而言,会面临更多挑战。”苏海涛说,宜昌将打造一批主题IP+城市文旅消费的新场景,加快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古今·大南门等文旅综合体建设,抓紧引进建设高端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补齐城市旅游短板,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推动城市营销
“房谋杜断”是今年爆火的一对组合,两位穿着唐朝服饰的演员分别扮演历史人物,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介绍西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美食特色等,金句频出、“爆梗”不断。
9月16日,“房杜中国行”来到宜昌,在三峡大坝首场直播中,他们与网友们一起领悟现代工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奇妙结合,收获20多万网友在线互动。“房谋杜断来宜昌了”话题首日冲上抖音同城top1。持续两天的直播中,这个话题也一直处在热搜榜上。
也是来自西安,凭借一条“我们为什么要看兵马俑”的讲解视频在网上爆火的“芥末”,首次走出西安就把首站行程定在了宜昌。9月18日从三峡大坝到屈原故里,一路侃侃而谈,以她简洁利落、风趣幽默的话语,让宜昌的美景、美食,还有厚重的文化直达受众。
随着技术的进步,融媒体传播展示了其全平台多手段融合的全时、全效能力。尤其2023年以来文旅市场强劲复苏,在文旅场景下,融媒体平台发挥“视频+图文+立场”的全案能力,与过去任何一个阶段的媒体传播相比都具备了更加完善、高效和精准的引导能力。宜昌坚持用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思路来推动城市品牌营销,构建全域营销、全时营销、全员营销体系,而且建树甚多。
早在去年疫情稍有平复,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和宜昌各县市区委书记化身“推介官”向世界发出邀请,紧接着各县市区长以“数家珍”的形式,通过各种平台向市场吆喝带货,随后,一群县市区文旅局长也各出“大招”,在短视频上“蹭热度”,试图让沉寂的旅游重新火起来。
今年以来,从雷探长冒险“千里探秘宜昌故事”,到大V房琪深情讲述宜昌印象;从蔡文静拍摄“来宜昌就好”,到薛之谦巡回演唱会宜昌站“天外来物”,靠着这种玩法的“新花样”,叠加线上线下的营销打造,让宜昌更易触及更为核心消费用户,一次次火爆出圈。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发喜表示,将深化与国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加强主流宣传,推进与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的合作,为宜昌文旅吸睛引流。
成都藉着大运会、杭州则依靠亚运会赚足了世界的眼球。体育和旅游恰似一对孪生兄弟,旅游正从传统的观赏性旅游向体验型旅游发展,而体育旅游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12月8日,宜昌首届大众冰雪季启动,屈原故里国际滑雪场建设如火如荼,宜昌旅游也正紧抓冰雪消费热潮,让宜昌体育品牌旅游增加一抹冰雪亮色。省十六运会、宜昌马拉松、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宜昌打造赛事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样板,产生了1+1>2的效果。
今年以来,依托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宜昌不断通过节会频频向世界发出邀约:新春灯会、焰火晚会、央视端午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长江大合唱、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长江钢琴音乐会等等。据估算,仅薛之谦“天外来物”巡回演唱会宜昌站演出,两天拉动消费2.28亿元。
随着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了打造世界级宜昌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并对文化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宜昌掀起了新一轮旅发热潮。
如今的宜昌,不止是烟火气息。这片被屈原、昭君的名字照亮过的山水,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正在以“滨江公园城市”的姿态展现未来城市生活的趋势。
回看这两年宜昌不断上新的旅游“菜单”,旅游+科技、+教育、+赛事、+演艺……不同的“+”满足不同的旅游消费需求,文旅项目创新发展带来的乘积效应,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拓展文旅产业链,带动许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到2025年,宜昌全市游客接待规模将突破1.25亿人次,文化和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全市游客接待规模突破1.5亿人次,文化和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500亿元,初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记者 方龄皖 王轲 通讯员 谭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