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哪想过有人来这里旅游!”
11月16日,夷陵区分乡镇金竹村南岔湾村民李作金,望着家中品尝“土饭土菜”的游客,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
多年前,南岔湾是省里挂了名的贫困村。然而,随着乡村旅游兴起和消费观念转变,该村迎来转机。
2017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指导下,南岔湾依托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精品民宿为主的独特旅游业态,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截至2023年底,该村累计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近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万元,较2017年未发展旅游前增长超七成。
点燃希望之火
南岔湾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上世纪90年代才勉强通了一条茅沟子路,出行极为不便。
“人走多余,车走进不来。”回想起那段历史,78岁的村民李正英有些哭笑不得。
她介绍,在此前,村民进出主要通过附近的尚家河水库。“人和物资都只能靠船运。”
交通的不发达,隔绝了该村与外界的大部分交流交往。加之土地贫瘠,产业结构单一,难以走出贫困的泥淖。
分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喆介绍,南岔湾地质条件特殊,地下多岩石,土层薄,无法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
没有产业,就难有收入。李正英的儿子李布表示,“那个时候家家穷得叮当响。”在他小时候,居住的还是茅草房屋。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行包产到户的土地政策,南岔湾的村民分到了田,渐渐有了“余粮”。
李布说,有了钱,大家都开始改善居住环境,可物资进不来,只能就地取材,劈山采石,修建石头屋。
李布的家三四米高,房屋外墙由大小不一的岩石砌成,屋内结构分明,冬暖夏凉。
像这样的石头屋,南岔湾有18栋。虽然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由于缺乏经济收入,大多数人都选择去外面打工。
没有产业,乡村就难以聚集人气。南岔湾这些年人口持续减少,到2023年,村常住人口仅剩250人左右。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该镇党委书记汪填峰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刚开始是想保护好村落,后来我们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发展民宿。”
乡贤赋能振兴
今年46岁的李军是夷陵区本地人,早些年在神农架做建材生意,积攒下一些财富。
2016年,受夷陵区和分乡镇党委政府邀请,他来到南岔湾考察项目,一下车就被当地独特的景致吸引。
在山坳间,一座座石屋错落有致,与周围的绿树青山相映成趣。
李军说:“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看到老百姓质朴的生活,就想扎根这里,作一点自己的贡献。”
当时,全国民宿经济发展势头正劲,李军想的是依山就势,发展特色石屋民宿。
可怎么建?他坦言,当时心里也犯嘀咕。
由于缺乏经验,李军只好外出“取经”,找到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师黄志勇帮忙出谋划策。
来到南岔湾考察后,黄志勇给出结论:“路都没有,难度太大,建议另外选址。”
虽然专家持否定态度,但李军没有放弃,三次前往杭州请黄志勇“传经”,给南岔湾做民宿产业规划。他告诉专家:“我是农村出来的,我一定要把这里发展起来,既然没有路,我愿意自费修建一条路出来。”
看到李军的决心,黄志勇不再推辞,当即表示会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南岔湾村修建出最好的民宿。
2017年,李军和镇政府相继投资数千万元,将这条茅沟子路改造成了7米宽的沥青路,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
2019年,南岔湾石屋民宿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充分挖掘过去不被重视的自然生态,因地制宜、选点布局,融合中国传统禅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在当地打造了“渡心·南岔湾石屋民宿”。
2023年,该民宿斩获全球建筑界的奥斯卡——金块奖以及黑松露奖,并成为全省少数通过全国甲级民宿验收的民宿。
寻梦桃源渡心
11月16日临近中午,来自广东的住客李晓莹打包好行李,准备用餐后返程。
“这次来到宜昌旅游,就是奔着南岔湾石屋民宿来的,这里就像梦里老家,让人流连忘返。”李晓莹直言。
渡心·南岔湾石屋民宿主理人黄丹表示,许多游客都抱着与她相同的想法来到这里,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
漫步南岔湾的乡间小道,青石板路两旁是充满年代感的石头屋,山野田园层层叠叠,仿佛进入桃花源的世界。
尽管缺乏城市生活的便捷性,但亲近自然的特性正让乡村重回大众视野,人们渴望在这里寻找到遗失的乡愁。
今年“十一”,来自武汉的张俊一家人来这里居住了3天,在村里跟岩匠学凿石头,跟着农户学栽种树木,玩得不亦乐乎。
临走时,张俊告诉黄丹:“通过这次深度体验,我们找到了一种真正的生活态度。”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民宿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助力全面推a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自2020年开业以来,渡心民宿已累计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创造营收达1200万元。
虽然目前常常是“满房”状态,但李军并不满足于此。
“村子里还有部分石屋尚未征用,我们想通过做工作,让这些石屋继承者回来,指导他们,共同丰富村里的业态,让这里的烟火旺起来,一起富起来。”李军憧憬着。(记者谭强明 通讯员秦瑶 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