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3月22日至25日,以“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民盟第三届乡村振兴发展座谈会在宜昌举办。会议期间,与会人员通过参观学习、主旨论坛及交流研讨等方式,全面论证新质生产力与乡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作用。
会议由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民盟湖北省委员会主办,民盟宜昌市委员会承办。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委员会部分代表,民盟各省级组织负责同志,湖北民盟部分盟员代表,贵州毕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民盟乡村振兴骨干培训班全体学员等参加座谈会。
“宜昌乡村振兴做法值得学习”
阳春三月,宜昌的乡村草长莺飞,如诗如画。
与会代表来到牛扎坪村、三峡工程博物馆、许家冲村等地,实地参观学习宜昌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及大国重器建设情况。
阳光照耀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横卧碧波。沿着山间公路蜿蜒而上,美丽的山村映入眼帘。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风景,游客踏春赏花络绎不绝。这是位于长江南岸的牛扎坪村,曾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北省旅游名村、省级文明村、宜昌最美乡村30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牛扎坪村凝聚统战力量,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打造精品“四季小水果基地”,成为全市有名的四季花果村。引进乡村咖啡等一批新业态,年接待量达100万人次以上,成为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坝上第一村”。
“这是我第一次来宜昌,完全被宜昌乡村干净的街道、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徜徉在牛扎坪村的美景中, 辽宁省节能监察服务中心专家赵建宇感叹道,宜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将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融合,多措并举,成绩可圈可点。
沿着宽阔干净的公路,欣赏着旖旎的风光,参会代表们来到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近年来,该村全面推行“党员公约+村规民约+共富合约”引领乡村治理,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事务,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满城灯火半城诗,四面云峰两岸词。荆韵楚风融盛世,茶香引客醉如痴。”参观学习过程中,宜昌的美景让民盟泸州市直属单位工作委员会委员、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杜开君即兴赋诗一首。
在他看来,许家冲村将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传统刺绣与现代电商结合,打造品牌营销,形成生态产业链,带动村民创收的模式,很值得学习。同时,党员公约、村规民约、共富合约等凝聚党群合力,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治理格局,也值得点赞。
“宜昌乡村振兴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参观结束后,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与应急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李轶峰感受颇深。他说,宜昌将农业、文化、旅游、电商等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同时,他看到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让农村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都值得学习。
“乡村振兴正迎来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机遇”
会议期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中国文艺家杂志社执行社长向阳分别作题为《乡村文化消费与数智技术驱动的乡村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复合文明场景下乡村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交互重要性》主旨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优秀论文作者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雨蓉认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重视乡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还要推动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文化项目重形式轻内容、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空间载体正在消失等问题。”她提出,将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框架,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炼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核心元素,打造特色IP,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建议保护和修复乡村农业生态系统,乡村建筑、空间设计要保留乡村特有的传统肌理和风貌,恢复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将持续推进这一行动。随着DeepSeek的“破圈”,人工智能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机遇。”民盟烟台新盟员支部副主委、烟台市芝罘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工程建设养护中心副主任许洁认为,拓展人工智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应用场景,既有助于推动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然而,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需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重要载体和精华。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2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8项。“激活农业文化遗产基因,深入挖掘价值,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津农学院副教授、天津民盟成员冀媛媛说,这些遗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挖掘和保护这些遗产,不仅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也是在新时代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据了解,本次座谈会得到民盟各省级组织、专委会和广大盟员的大力支持,共收到论文134篇,经专家评审、民盟中央核审,评选出优秀论文38篇。
“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在宜期间,民盟各地方组织代表参观、交流,在全面论证新质生产力与乡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乡村振兴也把各地的实践探索带到了宜昌,为宜昌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加力赋能。
民盟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仁君认为,宜昌的乡村振兴在科技赋能方面成效显著,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思路更清晰、举措更丰富,推动科技赋能、文化赋魂、价值再造三位一体发展,充分将AI大模型、元宇宙技术等融合进乡村产业与乡村特色文化,增加乡村振兴沉浸式体验的途径。
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数字经济系主任、教授何苗认为,宜昌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八大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她建议,将乡村非遗、田园风光等转化为线上体验产品,如AI非遗数字化与文旅IP打造,探索“共享农业”“认养农业”等新模式,利用直播、短视频放大乡村资源价值。同时,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将文化艺术融入乡村规划建设。此外,建立宜昌优秀乡村振兴案例库,辐射带动更多的乡村实现振兴。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推进,为贵州省六盘水市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提供了双重动力。”在“取经”的同时,贵州省六枝特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六枝总支主委王琼芳也对宜昌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建议。
“宜昌文化资源丰富,建议塑造文化品牌,挖掘三峡文化、巴楚文化资源,打造‘非遗+旅游’‘民俗+研学’等特色线路,培育本土IP。”她说,宜昌依托柑橘、茶叶等资源,借鉴“一县一业”模式,发展精深加工与农旅融合项目,建立订单农业保障机制。参考贵州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策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宜昌在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上的智慧让人赞叹。这种将山水禀赋、工程遗产、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嫁接的模式,正是乡村振兴需要的新质生产力。”中国建材总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张鹏对宜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感触颇深。
对于宜昌未来的乡村发展,张鹏希望宜昌可以建设“数字文旅体验中心”,运用AI、VR技术还原昭君出塞、屈原行吟等历史场景,让游客通过动作捕捉与历史人物互动,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深化建立柑橘产业链,研发冻干果脆、烘焙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建立“鲜果季销+加工品常销”的双轨模式,打造主题观光工厂,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记者 何冠英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