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坚守 平凡而有力量
“120”调度员:24小时坚守生命线
“您好,120,请讲。”“病人体温多少度?近期有没有感染病例接触史?”……在此起彼伏的电话声中,市紧急救援中心调度员们一天不知要重复多少遍这样的问询。
疫情发生以来,调度中心比平时更忙了,大量的求助和咨询电话打来,日均接听电话达到平常一周的量,最高的一天有900多个,派车量日均150多趟,是日常的3至4倍。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所有发热患者都需救护车转运,市区很多社区变成了封控区、管控区,原本很多不需要救护车的患者也拨打120要求转送到医院,调度员都先受理,耐心解释现在救护车在忙,等有救护车时再联系患者出车转运。疫情期间每天都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调度员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防控信息和要求,并与卫健委、医院等多部门沟通,尽可能地准确、高效答复市民的各种咨询,让市民宽心。
疫情期间,9名调度员全部吃住在单位,24小时两班制,从上班到下班一刻都不停歇,有时连水都喝不上一口。一天工作下来,个个口干舌燥、喉咙沙哑。调度科科长张洁从疫情发生之日起就连续奋战在调度台前,除与其他调度员一起承担大量的调度任务外,她还承担援铜120救援队密接人员转运任务的调派工作,解决调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凌晨1、2点睡觉是常态,甚至还通宵达旦。问她累不累时,她说:“大家都累,更何况我是党员。”
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阵地。正是调度员们的努力和担当,才确保了“120”这条生命线的畅通,为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 熊佐青 记者 孙照柱)
韦薇:站好最后“一班岗”
这个春天对于即将退休的老党员韦薇来说,注定是难忘的。“今年7月我就要退休了,没想到临退休发生了疫情。我是党员,就一定要冲上前线和大家一起战斗,直到疫情结束。”
有着32年党龄的韦薇在市委宣传部负责工会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她主动请缨,下沉社区,助力疫情防控。3月26日晚6时许,韦薇站在鹞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对前来咨询、办事的居民,耐心地回答着、解释着,这是她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的日常写照。
每天7时30分到岗,韦薇就像陀螺一样旋转,发放社区出入证、接待居民来访、答疑解惑、上门登记,几乎没有在天黑前回过家。“嘴根本停不下来,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韦薇说,社区里老年人比较多,很多问题不会解决,一些政策也不太理解,都会向社区求助,“家里没电了、电视打不开了,我们都要帮他们联系解决。”
韦薇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同事们担心她身体吃不消,让她向社区申请从事轻松一些的岗位,但韦薇依然无畏前行,从不提要求。“既然我到了这个社区,那我就是这个社区的人了,不能说辛苦。”虽然有委屈、有疲劳,但韦薇更多的是感动,“社区工作者每天比我来得早、走得晚,他们都没有说辛苦,我怎么能说?”
26日晚上7时许,韦薇才离开社区,夜色下一家家亮起的灯火,与社区明亮的灯光遥相辉映。“危难关头,党员必须带头冲锋在前,这是义务,也是责任。1990年入党时的誓词是我一生不变的真心话,我一定要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韦薇说。(记者 陈燕飞)
吴兆义:担起转业军医“分内事”
3月27日12时许,与五松社区工作人员一同上门为密接、次密接居民做完核酸检测的吴兆义回到社区办公点,完成个人消杀,脱掉防护衣物后才进入屋内坐下歇歇脚。气温并不高,但他的额头上都是细密的汗珠,衬衣也湿透了黏在背上。一上午时间,他们完成了36户密接、次密接居民的上门核酸采样工作。连日来,这位59岁的转业军医每天主动来到社区,承担起最累也最有风险的防疫工作,从没有说过一句苦和累。
吴兆义是本地人,市三中毕业后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疗系,此后一直在部队任军医,直到2004年转业回铜,继续从事医卫工作。本轮疫情发生后,在美年大健康从事内科总检等工作的吴兆义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主动到社区要求上门为密接、次密接居民做核酸检测采样。“这项工作有风险,我和老伴商量过后,她非常支持。”吴兆义说,医学专业出身的他比普通群众懂更多病毒传播学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投身抗疫是他的分内事。
五松社区是老旧小区,所有入户采样都要步行爬楼,一天忙下来,和吴兆义搭档的年轻人都腿软。“昨天上门户数最多,有56户。结束之后实在热得不行,我赶紧回家洗澡换衣服。”吴兆义说,他家就住在社区居委会附近,来回都很方便,他留了联系电话给社区,只要有任务,随叫随到。(记者 方文婷)
隔离点的暖心“大白”
疫情当前,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是抗疫的前沿阵地之一,也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场所之一。然而,有一群穿着隔离服的“大白”默默在这里坚守,用他们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来到这里的人们住得安心、隔得暖心。
金麒麟大酒店是枞阳县的一处医学隔离观察点。自3月18日下午接到隔离点防控任务后,汤沟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房勇和医生汪栋梁、护士查俊霞就带着防疫物资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成了众多隔离人员的守护人。
“隔离点疫情防控工作组下设医疗组、后勤组及安保组等3个大组,共有10名成员,我们3个是医疗组的。”房勇是医疗组的负责人,他介绍说,医疗组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隔离点全部区域的消毒消杀工作。金麒麟隔离点共有70个房间,4个楼道,4个通道。医疗组每天都要指导并配合工作人员做好这项工作,坚决做到消毒消杀全方位、无死角,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播。
“我们这个隔离点目前有39名隔离人员,这个数字是动态调整的,有人进,也有人出。”房勇介绍,针对这些隔离人员,工作组主要从后勤保障和心理疏导两方面来做好人文关怀。
隔离人员到达隔离点后,医疗组的工作人员首先会对他们的个人信息进行全面摸排,特别注重收集好他们的疾病信息,仔细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一日三餐方面,针对不同隔离人员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会对他们进行“定制化”配餐。“有不能吃辣的,有不能吃豆制品的,还有不吃荤的,我们都会科学合理地安排餐食。”查俊霞说。
当隔离人员入住隔离点后,汪栋梁和查俊霞每天都要对他们进行测温,电话询问他们的心理情况并详细记录。对于存在负面情绪的隔离人员,二人会及时疏导,并做好记录。所有的隔离人员每天都会接受两次电话随访,短的几分钟,长的十几分钟,隔离人员的每一个困惑都会得到解答,每一种情绪都能得到释放。对于汪栋梁和查俊霞而言,隔离人员的所有负能量,他们要用细致与耐心将其积极转化为正能量。
隔离点的人员一批又一批解除隔离,回归家园,而医务人员却仍要继续坚持。“X+7”是医疗组在本轮疫情防控任务中需要坚守的总天数,等到最后一名隔离人员解除隔离后,他们还需在这隔离7天才能回家。“和那些前往一线支援核酸采样的同事们相比,我们的工作还算不上辛苦。”房勇说,疫情当前,使命在肩,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他们将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隔离人员都能住得安心、暖心。(黄媛媛 记者 方盼亮)
夫妻抗疫齐上阵 一线坚守有担当
平日里相濡以沫,疫情当前并肩作战。在我市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常常出现“夫妻档”的身影,他们默默付出,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安徽六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物流部员工丁再爽和市疾控中心体检站工作人员周维就是这样一对抗疫夫妻。
“我已经十多天没有回家了。”疫情发生后驻厂工作的丁再爽告诉记者,与往常相比,疫情期间,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他向记者介绍说,一是司机难找,本市的司机,健康码带星号的不能出城甚至不能出小区。外地司机又往往因为铜陵的疫情和管控,不方便前来。二是实行闭环管理,不允许提货司机下车、不允许司机接触厂内人员,我们就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要帮助司机完成相关环节工作。三是发运的车辆还要与客户多方协商联系,办理各种证明,才能确保产品能顺利送到客户手中。
记者采访中,多次因为丁再爽要忙手头工作而中断。3月15日以来,丁再爽联系找车130多辆,该公司4400多吨产品通过他找的车辆,分别安全发往浙江、江苏、江西等市场。
“妻子也十多天没有回家了,家里有三位老人,都70多岁了,但是特殊时期大家都是舍小家为大家。”丁再爽说,妻子周维是市疾控中心体检站工作人员。疫情期间,她被抽调出来担任核酸采样队成员,每天24小时待命,有时候凌晨一两点钟接到通知,就得赶紧出发。
“有的采样工作一次就长达3个多小时。最长的一次是去枞阳,那次一共采了6家,换了6次防护服。”周维说,有时要连续很长时间不能吃喝,饿着肚子坚持完成工作。还要进行上门采样工作,一般是重点监控人员,及红、黄码人员等,面对他们,进行上门采样、环境消毒等工作的风险也相对大。“最初还有些笨手笨脚手忙脚乱,现在熟练了,也越来越感受到这项工作的意义。”
因为各自坚守岗位,丁再爽、周维夫妻已许久没见面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尽快战胜疫情,夫妻俩领着家里三位老人,一起外出赏春景。面对疫情防控,夫妻二人很有信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心愿很快就能够实现。”(方 霞 记者 朱 敏)
编辑:小铜
丁纯接受人民网专访:坚持项目为王 奋力拼出一个新铜陵
孔涛接受新华网专访:落实“双碳”目标 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
事关所有人!铜陵市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来了!
齐心抗疫与你同在 我就知道你“在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