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石台是国家首批生态经济示范区,享有‘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我们生产的丝瓜络产品具有可降解、无毒、环境友好型等特点,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特别受欢迎。” 近日,石台县惠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小慧向记者说道。

成立于2007年的惠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种植、生产天然丝瓜络及丝瓜络精制品的企业。公司生产的丝瓜络鞋垫、丝瓜络厨房清洁系列用品、卫浴洗浴系列用品主要出口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2021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
“2020年的疫情影响使得公司在酒店订单业务减少80%,随后我们开拓电子商务这一块,从起初的100万到200万,再到如今的600多万元。目前电子商务这方面的业务反而是重要部分了。”汪小慧站在产品展示柜前向记者介绍道。
目前,共有30多名工人长期在汪小慧的公司内上班,石台县仁里镇同心村村民江翠云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这边工作已经11年了,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中午休息1个小时,工作轻松离家近。”采访当天,江翠云一边操作着机器一边向记者介绍,她丈夫也在这个公司上班,夫妻俩加起来月工资达到6000多元,每周还有1天调休,对于50岁的他们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据介绍,在惠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共有150余户村民参与其中,共种植近1000亩丝瓜络,人均增收3万余元。
而在青阳县杜村乡境内的益民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里,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双手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箱箱竹木夹子不断地装上货车……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公司每天能产40万只左右的竹木夹子,产品主要销往巴西、阿根廷、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市场前景非常好。”青阳县益民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生喜拿起一个竹木夹子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竹夹加工,年消耗毛竹4000吨左右,年出口600万元左右。
“由于需求量大,近些年公司发展很快,目前公司有30多位工人。同时,通过充分利用周边闲散劳动力,已经带动近100户村民从事竹木夹子的加工制作,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王生喜介绍道。
据了解,目前,池州全市拥有各类木竹加工企业600多家,规上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6.38亿元。在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竹子变成了竹签、竹筷,销往110多个国家,年产值达6亿元,竹签、竹筷生产量和出口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首位。

九华黄精、池州鳜鱼、皖南土鸡、石台硒米……一个个特色种养殖业犹如一个个强大“引擎”助推着池州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快速前行。
“全市九华黄精种植面积3.6万亩、在地面积达到6.66万亩,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池州鳜鱼新增‘育繁推’一体化基地面积250亩,养殖面积3000亩,总面积达到3.6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硒产业种养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80亿元。”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池州市以“两强一增”行动为统领,以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为抓手,落实各项关键举措,有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我们依托优质富硒资源,以硒产业为主方向,以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和林特六大特色产业为落脚点,出台了《池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发展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产业,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该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1-3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3家,净增12家。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速达到15.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石台县富硒农产品、青阳县九华黄精成功入选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名单,总数达到3个。全市绿色食品双招双引项目录入省平台累计104个,总投资150.5亿元。”该负责人介绍。
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下一步,池州市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巩固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调优农业结构、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主办 /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 / 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协办 / 池州市传媒中心
来源 / 中安在线 作者:王兆 袁江凯
编辑:戴琪 审稿: 周劲风 监制:杜德龙
公益广告展播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