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提示】关注“负面情绪”的预警信号,这份提示请收好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2-05-06 23:58 来源: 上海发布
【字体:




  当自己或他人出现“高出常态”的症状表现,比如兴奋冲动、言行紊乱、焦虑烦躁等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但许多“低于常态”的心理现象,比如情绪低落、疲劳、悲观绝望等,却很容易被忽视或者低估。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发出心理健康提示,提醒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了解预警信号,学会自助与求助,共同守护我们所有人的身心健康。详见↓
  生命中的各种情绪,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四季轮回一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面对压力、不确定、隔离等不良环境或应激时, 适度的负面情绪是自我保护和适应的一种机制,有助于减少进一步的身心伤害。
  但是, 过度或持续过久的情绪、行为问题,则会有害健康。 由于这些症状本质上源于“疾病”,而通过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都能获得显著疗效, 因此,早期识别、尽早干预尤为重要。
  阻碍我们及时寻求帮助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相关科学知识,认识不到这些异常现象属于需要干预的“疾病”; 二是不了解或不信任专业帮助的资源与途径; 三是对精神心理问题存在“病耻感”,不愿或不敢求助。
  一旦在认识上 打通这三个“堵点”,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就是以下几点:
  1、重视预警信号
  与平时相比,近期是否出现:
  (1)睡眠、饮食模式的变化,比如早醒、失眠、食欲减退或明显增大;
  (2)容易激动或烦躁不安;
  (3)长时间疲劳或感觉精力不足;
  (4)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差;
  (5)优柔寡断,失去对愉快活动的兴趣;
  (6)自卑或脱离实际的内疚、自责;
  (7)感到悲伤或空虚;
  (8)脆弱,容易流泪哭泣。 2、了解风险因素
  与其他人相比,具备某些特殊条件的人可能更容易“失控”。包括:
  (1)既往有过自杀未遂史;
  (2)有酒精或其他成瘾药物滥用;
  (3)已明确诊断过精神障碍症,比如抑郁症;
  (4)有精神障碍或者心理行为问题的家族史;
  (5)社会孤立,比如缺少亲朋好友、行动不便、语言不通等;
  (6)患有慢性病或残疾,或曾有过颅脑损伤;
  (7)最近接受过精神科住院治疗;
  (8)存在明确的重大压力,比如失去家人或挚友(包括关系中断)、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遭受霸凌等;
  (9)有过其他重大心理创伤或遭受虐待史。 3、了解和增进保护因素
  即便存在较多或较高的风险,也可通过提升某些方面,来保护我们免受或减少心理问题困扰。包括:
  (1)有寻求专业精神或心理健康帮助,乃至接受必要的药物等治疗的意愿;
  (2)与家人、朋友、社区和社会机构保持紧密联系;
  (3)远离加重心理危机的环境,比如屏蔽过载的负面信息、主动转移注意力、远离成瘾物质、移除可能致命的物件、避免独处等;
  (4)掌握较丰富 的生活技能,比如面对逆境的心理韧性、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的技巧;
  (5)具备较强的自尊心,生活中的目的感或意义感较强;
  (6)有较强的个人信仰,精神和物质生活丰富,兴趣爱好广泛。 4、自助和求助
  除了“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以外,疫情下多数“低于常态”的心理行为问题源于孤独和绝望。 我们对抗这些感觉的最有力工具,就是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联系,以及用健康的方式疏泄和处理我们的压力。当寻求帮助的行为增加时,消极、失控等风险通常就会降低。简单且有效的自助措施包括:
  (1)保持良好的作息,尤其是保障睡眠;
  (2)规律运动,尤其是各种有氧运动,比如在家跳操;
  (3)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学习烹饪、种植、乐器等,把每一天安排充实,让自己“忙起来”;
  (4)学习松弛训练技术,比如瑜伽、冥想、正念等;
  (5)音乐也能通过安全和创造性的表达来传递感受、提供安慰,有助于应对绝望情绪;
  (6)将信任的专业机构、心理热线等资源储存到自己手机、电脑上,一旦有需要可以随时求助, 比如“上海市心理热线”是962525,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急诊咨询电话为34773079。
  本市16个区也都有精神卫生中心。近期市、区整合的“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平台”也逐步完善并开展线上服务。大家也可以向市区两级的专业机构求助。
  作为亲属、朋友、同事、邻居,也需要对处于心理健康高风险中的人保持关注:
  一是了解前述预警信号、风险因素、专业资源信息;
  二是主动保持联系,提供心理支持,协助解决冲突和问题,必要时做好安全陪伴;
  三是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协助或安排去专业机构接受评估和治疗,一旦明确了诊断,还要协助患者管理药物,定时按医嘱服药和随访。
  资料: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精神卫生中心
  编辑:刘旻月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