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动态清零”要求,镇江今年将完成D级危房解危工作,目前约3000平方米危房处于“解危进行时”。6月9日下午,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专家赴运河路18号5幢解危工程施工现场,对这一省抗震加固专项引导资金项目进行技术指导。
运河路18号5幢主体为四层砖混结构,局部楼梯间五层,建筑面积775.84平方米。原为国有企业办公楼,后被改造为住宅楼,东侧还搭建了两层房屋。因年久失修、租户私自改造等原因,房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受镇江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对该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确认为D级危房,即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处于危险状态,构成整栋危房。经过专家会审,加固工程于今年3月施工,目前主体结构施工结束。
记者看到,东侧违建房已拆除,房屋承重墙进行了加固,即将砌筑房间内隔墙。“主要通过外贴钢板、碳纤维等方式恢复梁、柱、板等构件承载力,对主筋锈蚀严重的混凝土挑梁进行除锈加固,特别是使用了新材料高延性混凝土来加固原承载力不足的墙体。”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房屋安全鉴定科科长冒鹏飞告诉记者,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综合性能好。新材料能否与砖墙完整黏合,是否适用于危房解危?他们与市国控集团、江苏大学进行了课题研究,并申报了省抗震加固专项引导资金项目。主要研究这种材料在解危项目上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如果做混凝土钢筋板墙的话,要做到15到20厘米厚,这对老房子的室内面积影响很大。如果经验证可采用高延性混凝土,一道薄薄的墙体就可以了,也可提升老旧房屋的使用空间。”
加固项目东侧外墙墙体上,多组深入墙体的数据线极其细小端口引起了记者注意。这是江大专家布设的智能碳纤维传感器,它一头粘贴在墙体上,另一头粘贴在高延性混凝土表面。理论上解危加固项目的高延性混凝土和内部砖墙体是协同工作的,如果现场监测显示两者应变力数据不同,表明砖墙体与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层间出现剥离等损伤,高延性混凝土将起不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所取得研究成果可对该类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为管理部门在相关政策制定、安全保障决策方面提供依据。
“今年全市的危房解危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在各个板块共同推进下,目前3000平方米左右的危房正在解危。特别是《镇江市房屋安全条例》今年3月1日施行后,对推动危房解危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主任轩元表示,危房关系到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涉及公共安全,作为房屋解危的责任人,危房所有权人自身一定要有安全意识,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解危工作。(方良龙 刘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