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89岁的母亲为海子读诗的第36年、第10000多个日夜。
母亲节之际,记者来到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海子的故乡。
从省道入县道,走进海子文化园,绕过海子石像,走过千亩荷塘,便到了海子纪念馆,纪念馆旁边的砖瓦房是海子故居。
诗人的照片挂在堂内。
诗人的母亲在摩挲着一本《海子的诗》。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的版本,此时,书签夹在《五月的麦地》那一页。
当她要开口时,记者问:“可以录个视频吗?”
她点点头,合上书:“那我背海子《给母亲(组诗)》。”
笑意盈盈地开始:
“风很美,果实也美/小小的风很美……”
“泉水,泉水/生物的嘴唇/蓝色的母亲……”
“母亲/老了,垂下白发/母亲你去休息吧/山坡上伏着安静的儿子……”
“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语言的本身/像母亲/总有话说,在河畔……”
眼眶湿润地结束。
海子的母亲叫操彩竹,身材瘦小、头发雪白,却耳聪目明。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他写给母亲的,在他眼里母亲什么都美、什么都好。”她说。
读海子的诗歌,是1989年3月26日海子离开后,操彩竹每天必做的事情。
1964年海子出生,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那时候真受不了这个打击。他走之后,三个弟弟都不读书了,没了兴趣,正好家里也困难。”操彩竹说。
这位只读过三年私塾的母亲,读着儿子的诗歌,一个字一个字地拆解、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地解构,试图去理解众人口中的“天才诗人”以及他的选择。
一天、两天、三天……
一年、两年、三年……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一遍一遍又一遍,最终外化成这本书破旧的模样和口中滚瓜烂熟的诗句。
她守在家里日复一日地读,为从五湖四海而来的诗迷读,还去德令哈、去桂林、去北京读,用深沉的爱意将痛苦掩埋。“我爱海子,这世上有很多人也爱海子,我想我应该读。”操彩竹满脸骄傲地说。 (全媒体记者 江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