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天气晴朗,西小湖边,市民走进林中环绕湖岸徐行。沿着西小湖岸,驳岸水生植被茂密,向远处望去,对面岸边正有工人养护水中植被;近处,一艘白色快艇驶于湖面,船头一位工人手持长杆网兜,正在打捞湖面垃圾。
几年前,西小湖因外源污染汇入、内源污染释放、引江济湖输入性污染等多重因素,氮磷较高,水体混浊,特别是夏季底泥厌氧上泛,藻华频发,异味难闻,影响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已过立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水质、蓝藻、异味等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记者来到西小湖实地探访。
包括西小湖、东大湖、新河、康熙河、顺安河在内的“两湖三河”是城区生态活水网络的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为系统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快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安庆)经济带,我市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实施了城区沿江两湖三河坡岸缓冲带与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目前,该工程处于长效运维期。
据“两湖三河”项目经理刘小辉介绍,外源污染基本控制以后,水体生态自然恢复大约需要7至15年的时间,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人工修复,加快水体生态恢复进程。本次运维期从2023年9月持续至2026年9月,以持续推进河湖坡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河湖水生植被恢复,从根源上解决水体水质与水生态问题。通过生物结构调控与常态化的运维管理,最终实现河湖从“藻型浊水稳态”转为“草型清水稳态”。
11时,快艇驾驶员高士阳和打捞工人赵治明再次出发,“每天都要巡上几次。”高士阳说。在维护期,将对西小湖、新河、康熙河日常垃圾进行打捞、水面日常清洁维护、蓝藻打捞,还将对西小湖沉水植物、西小湖和新河挺水植物进行养护,并持续实施西小湖、新河、康熙河日常底泥生境修复工程等。
“底泥生态修复运维,每年修复的面积按西小湖三河总面积20%计量,修复平均深度不小于3厘米。”刘小辉说,底泥洗脱技术精准去除底泥有机质和水体悬浮物,从物理扰动、絮凝沉淀、泥水转运、污泥压滤全流程实现闭环运行,污泥产生量是传统清淤法的1/20,不仅实现污泥减容减量,而且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生境、促进生态恢复。
运维期后,将实现西小湖的底泥在本底值的基础上,底泥有机质去除率达20%以上,均值控制在83.95克/千克以下;水质指标达到V类—IV类标准,水体透明度全湖平均值大于80厘米;水面清洁无杂物漂浮,水生植被保存率90%及以上。
(全媒体记者 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