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综合利用1500亩 产值约3000万元 光伏板下生长“新经济”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5-20 10:09 来源: 安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字体: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或养殖。走在望江、宿松、太湖等地的乡村,记者发现光伏板下“暗潮涌动”,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产业模式,并形成规模、初见成效。“板下经济”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农光互补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望江县雷阳街道鹤庄村第12村民组,村集体的光伏板下,种上了西瓜、南瓜,实现了闲置土地的再利用。鹤庄村有3处高支架光伏电站,占地面积总计约18亩。

  “高支架,光伏板离地面有两米多高,而且每排光伏板之间的间距有近两米。感觉土地没有充分利用,怪可惜的。”鹤庄村党总支书记商良说,2023年村里在光伏板下种植艾草,但是没有存活,今年改种西瓜、南瓜,目前长势很好。

  与鹤庄村的做法类似,望江县雷池镇雷江村,在光伏板下种植黄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约2.5亩。雷江村的光伏电站占地面积约5亩,装机规模为200千瓦。“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地多用。”雷江村党总支书记聂怀兵说,该村正在探索“光伏+农业”互补发展模式,提升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

  望江县太慈镇沈冲村的产业综合体,是一个现代农业基地,在基地的屋顶上,有一座装机容量1314千瓦的光伏电站。“2023年,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蘑菇。”该村党总支书记沈学清说,今年调整种植结构,蘑菇不种了,但是“光伏+种植”的总体架构没有变。

  “上面发展光伏、中间种植药瓜、底下养殖龙虾,让土地实现了综合利用。”在宿松县程岭乡橙莲村的集中光伏电站场区,基地负责人华凯介绍,通过深挖土地利用价值,发展种养殖业,每亩地每年可增收五六千元。程岭乡利用泊湖滩头和荒山,引进江苏一家企业建成50MW光伏发电扶贫产业基地。该基地年发电6500万千瓦时,年产值可达6300万元。

  在太湖县小池镇石霞村,光伏电站周边新建起了500亩茶叶。“我们不是‘板下经济’,我们是‘板边经济’。”石霞村总支书记罗本和说。

  石霞村的光伏电站是低支架光伏电站,建设用地之前是一所废弃小学的操场,因为水泥地面,无法进行种植。于是该村把视角投向了光伏电站旁边的荒废山地。“我们利用光伏周边的荒废山地种植茶叶,目前全村有茶场2000亩。”罗本和说。

  渔光互补

  春夏之交,大观区海口镇巨网村4公里的漕河上,全是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放眼望去,十分震撼。 

  漕河连接巨网村和皖河农场,是两地的排涝主干渠,河水通过皖河农场的新光排涝站排入长江。2021年底漕河“渔光互补”项目动工,2023年5月正式运行。“光伏板基本上覆盖整个河面,总面积约650亩。”巨网村副书记陈汪送说。

  “渔光互补”,每年给巨网村集体带来13万元的稳定收入。“国家能源公司给租金,每亩每年398元。”陈汪送说,同时国家能源公司还将水面养殖业务承包了村里的大户刘承杰,5元一亩,并委托刘承杰管理。

  对于巨网村而言,“渔光互补”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有效整治了漕河水系。

  与巨网村类似,望江县赛口镇“渔光互补”产业模式,既让致富有了好路子,又节约土地40余亩。建设200亩的精养鱼塘、养殖泥鳅和黑鱼,塘之间的堤坝上架起总量16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惠及4个行政村。

  走在基地塘坝上,一排排“遮阳棚”横亘在塘坝上方,距离地面高度约2.5米。“这些棚子不是遮阳、遮雨用的,全部都是光伏发电板,一年能发电120万度。”承包大户汪文华说,平均每个村每年因此而增收35万元以上,其中80%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临时用工等形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光伏+”延伸增收产业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望江县、宿松县、太湖县利用光伏板下资源的情况相对较多,探索出了“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模式,为乡村振兴拓展了新路径。

  近些年,望江县“板下经济”蓬勃发展,走在全市前列。该县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多循环、高附加值的“板下经济”产业,积极推进“板下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板下产品加工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望江县还采取资本引入、强强联合等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培育示范主体,重点打造草菇、蔬菜、蛋鸡养殖等一批本土特色现代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县“板下经济”成果已显。

  相关部门数据显示,全市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6416.27亩,其中高支架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2826.21亩、低支架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2615.58亩、屋顶面积974.48亩。各地创新做法,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光伏扶贫电站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目前,全市已开展光伏电站综合利用约1500亩,产值约3000万元。其中发展种植业700余亩、发展家禽养殖业近百亩、发展水产养殖业约700亩;发展就业扶贫车间、农副产品深加工车间等光伏综合体近百亩。 (全媒体记者 沈永亮 通讯员 丁雁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