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牢记嘱托,上海在育人大课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把讲台搬进社会,让教育“身临其境”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5-26 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

    记者 许沁 龚洁芸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中国主会场活动中,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登上舞台。作为全国首支志愿服务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小学生讲解员团队,18年来,1000多名“红喇叭”小讲解员用最年轻的声音传播最真诚的信仰,以讲促学,润物无声,融入日常。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0年来,上海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有力支持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以演促学、以演入心润物无声

    以学生的视角看待一张“废纸”,聚焦纸张浪费背后反映的树木砍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舞台上,交大附中附属嘉定德富中学学生的表演真挚动人,校园剧《一张流浪的纸》诠释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德富中学依托红色文化创建“戏剧课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创新舞台艺术表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上海持续实施“向大师致敬——大师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把办学历史上形成的奋斗故事、革命文物、红色旧址转化为形式活泼、体裁多样的文艺作品,以演促学、以演入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陈望道》《钱学森》《钱宝钧》《雷经天》等近30部“校园大师剧”,向中小学辐射,衍生形成的电影《望道》、话剧《立场》等作品在全社会传播,形成“溢出”效应。

    自2017年复旦大学推出原创大师剧《陈望道》以来,目前已公演14场,近万人次观摩。学校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浸润式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除了面向全体学生讲好大师故事,20种、68款以“望道精神”为主题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设计大赛等形式,鼓励学子持续参与到讲述大师故事的过程中,面向人人、带动人人、影响人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上海在高校创新布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率先在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实现全覆盖,在中小学开设主题活动、导学、导读课程,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复旦大学推动校内外知名学者、行业先进模范等走上思政课讲台,开通红色巴士研学实践专线,搭建起移动的思政课,走进中小学校,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动“小火苗”,引领中小学生行走上海、开展互动式研学,讲述新思想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伟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中国系列课程《信用中国》设置“中国共产党人的诚信”系列专题,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诚信、经济诚信、外交诚信、诚信家风等方面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诚信理念、优良作风和为民情怀,激励青年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有机融入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

    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化学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上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容,多措并举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最近,田林三中学生自主策展校园博物馆“博育坊”,围绕“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遇见科学家——学生策展人项目”,打造学校又一个“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空间。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展馆校合作、协同育人。

    如何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以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建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打造全国首个以“博物馆+大思政课”为主题的综合性思政教学体验空间——“学森·思政讲堂”,通过“情境课堂”,沉浸式“行走”深化学习体验,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设计推出“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寻访科学家精神”等思政课程,为15所大中小学校提供服务。去年,80场“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巡回宣传展示覆盖11个省市,线上线下受众逾20万人次。原创诗剧《钱学森》等多元艺术形式,让师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重走学森路”校园版与上海版两条路线以及“行走的音乐党课”,将思政“小课堂”搬上社会“大舞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情景式鲜活载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挥医教协同优势,联动区域相关单位、13家附属医院和附中附小,发挥校园内外140余处红色印记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通过打造行走的思政精品课程、院史馆等,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同济大学立足学校学科特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道路”思政选修课,开办“中国精神”系列大讲堂,创作排演原创话剧《铸诗成剑》、校园版歌剧《江姐》、校园精品红色剧目《霓虹灯下的哨兵》。学校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传统,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爱国主义教育“有声有色”“身临其境”。

    在上海大学,“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带领洋泾中学的学生们走进上海大学校史馆、钱伟长纪念馆,一同感悟红色学府的百年峥嵘岁月和钱伟长先生的大家风范。

    在“生涯发展”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在“自然生态”课程中,使学生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道理……杨浦区打破学段壁垒、学科边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同步发展的生命教育网络,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生命教育。

    上海遴选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6个、示范课程507门、教学名师117名、课程示范团队325个,遴选“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100门,将课程思政深化到课堂的微观层面。此外,分类梳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资源等,形成130余条研学实践线路,构建服务全市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资源版图”。

    从小课堂到大社会彰显育人担当

    如果双休日被父母排满了,该怎么办?……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在围绕议题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阐述观点、民主决策。学校创意搭建学生民主平台——“小镇议事厅”,让学生对话身边人大代表,以儿童视角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校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时,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形成的17条修改建议中,一条立法建议被国家修法意见征询采纳。学校创建“无边界尚法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近年来,该校中学生共500多人次参与国家、上海市10多部法律修法意见征询。

    沪上学校推出“行走课堂”“实景课堂”,打破课堂围墙,把讲台搬进社会,让师生在实践中感受真理力量。东华大学创新“思政课堂+社会课堂”双育人模式,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深入挖掘杨浦滨江红色文化资源,用日常生活变化“说事说理”,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全国高校首创的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开辟校外实践教育“大课堂”。学生走进社区,为他人送温暖,承担社会责任,平均每年为社会累计提供近2000人次、5000小时的志愿服务。慈善义工队、“小白菜”社区服务等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将“爱在师大”的情感塑造,延展为“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观培育,通过慈善公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舞台即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世界,形成铸魂育人合力。上海音乐学院历时三年,精心创排原创歌剧《康定情歌》,以“音乐+思政”的“大思政课”模式在世界歌剧舞台唱出“中国声音”,唱响爱国情怀。

    上海外国语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一方面依托校园课堂,打造伟大建党精神本硕博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课程链;另一方面依托社会课堂,让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可感可及。学校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同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合作,推进7个语种40万字文本翻译。300余名师生组成采写团队,涉及28个语种,使用多种语言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