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203个项目提升城市品质——一季度宜昌城市建设“热辣滚烫”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5-27 07:04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图为宜昌城区花溪路——峡州大道互通工程。(通讯员 袁立钧 摄)

  40多台机械不停运转,场平、刷坡有序推进,近400名工人正在“精修”坡面,铺设草皮。初夏时季,在宜昌城区柏临河畔,呈现出一派“热辣滚烫”的建设景象。

  今年以来,宜昌城市建设以项目之“进”增发展之“劲”,统筹推进城市集中高质量发展和“四个重大”各项重点工作。一季度,我市新开工城建项目65个、续建项目138个,共完成投资83.1亿元。

  向“新”而进,宜昌城市正在变得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补齐短板 城市提品质

  “走互通立交,太方便了!”5月23日,市民蒋铭从家里出发,沿西陵二路快速路,经互通立交转至三峡大道,到中南一路互通下匝道,仅用15分钟就到了单位。“现在上班路上耗费的时间,比原来少了一半,吃早饭都更加从容了!”蒋铭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宜昌城区,四通八达的快速路网,让市民出行的效率大大提升。蒋铭经过的三峡大道互通立交——中南一路节点于今年初开放通行。目前,在长约20公里的三峡大道上,建成通车的互通立交已达9座,平均每2公里就有1座互通。

  便捷的出行体验,正在改变着市民生活。为了让市民出行再“提速”,一季度,宜昌快速路项目建设火力全开。

  串联宜昌北站与主城区的花溪路延伸段,3个标段同时推进,以平均每天50米的速度向北“生长”;沟通江南、江北的夷陵长江大桥北引桥,按平均每50天架设一跨箱梁的节奏迎接“重生”;连接猇亭区与白洋镇的快速路峡州大道三期建设正酣,高峰期50余台套作业设备、60台运输车,昼夜不歇……

  截至目前,宜昌快速路通车里程突破170公里,居全省同等城市前列,基本实现“15分钟上下快速路,20分钟跨组团,30分钟进出城”的目标。

  城市建设不仅织密了市民出行“幸福网”,也为城市注入更多“新活力”。

  今年初,宜昌城市公园“家族”迎来“新成员”,联丰山生态公园建成开放。“再也不用跑到三四公里外的城东公园了,现在出了小区门,就能进公园门,周末还可以带孩子来搭帐篷,非常好!”居民孙然笑着告诉记者。

  经过一个季度的建设和发展,市民身边的变化越来越大。

  公园绿地接连“上新”。城市中央绿心门户苏家冲生态治理工程、绿心环道、柏临河沿线生态廊道开工建设,在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高新区合围的中间地带里,正在崛起一座总面积约70.4平方公里的“城市后花园”;儿童公园升级改造进度不断刷新,6月1日将“焕新登场”。

  公建项目加速“生长”。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东山水质净化厂等多个公建项目正加快建设,市档案馆新馆将于年内建成投用。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为服务东部产业新区发展,宜昌高新区人才孵化中心、白洋人才公寓等一系列产业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加速推进,与临港大道、石鼓路、滚钟坡路纵横交错的路网“穿针引线”,共同勾勒出一张活力涌动的产业地图。

  紧扣民生 让幸福升温

  前不久,西陵区学院街道尚书巷社区北门苑小区A区改造完成,困扰多年的油烟问题终于解决,居民们喜上眉梢。

  小区建成已近40年,楼房为“上宅下店”的形式,以餐饮店居多,加之小区过去是雨污合流、管道建设标准低,餐饮店排放的含油污水排入管道后,极易附着在管壁上,造成管道堵塞、污水外溢,居民不堪其扰。

  小区改造过程中,施工方实现雨污分流,并对污水管道进行扩容,还在每个餐饮店的排水口增设隔油设施,保障管道通畅。

  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有145个老旧小区迎来改造,30个小区完成改造,越来越多居民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民生“老大难”,一季度城建项目多点开花,全面推进,让不便变得方便。

  告别上上下下的烦恼,全市完成电梯加装135部,居民享受“一键直达”的便捷。

  守护千家万户的“烟火气”,全市老旧燃气市政和庭院管网改造累计完成274公里,2000年以前市政燃气铸铁管道基本更换完毕。

  加大饮水供给保障,夷陵区新建官庄水厂,计划今年9月建设完工并投产试运行,供水范围覆盖宜昌城北大部分区域。

  安全韧性 “海绵”成必选

  说起滨江公园,宜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大家或许不知道,在公园下方,竟有一个地下“水库”正在建设中。

  这个地下“水库”名为大公桥CSO调蓄池,容积达到2.1万立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积。在暴雨时,它能敞开“肚皮”快速收集过载的雨水,再适时错峰排出。

  就在调蓄池所在的路段,过去因为排水管道建设年代久远,存在截流倍数低、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遇到大雨天气,雨污水快速汇集,无法及时排出,就会造成城市内涝。

  为此,宜昌不仅在沿江新建了长约5.9公里的截污干管,同时,修建了大公桥CSO调蓄池。宜昌市城建项目管理中心现场业主代表介绍:“项目建成后,可全面提升江北主城区污水应急调配能力。”

  市住建局副局长李黎峰告诉记者,宜昌特别是城区年均降雨量大、分配不均且短时强降雨频发,存在较大的内涝积水隐患,所以宜昌从2015年起就开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会呼吸能喝水”,变得安全有韧性。

  在三峡大学东家属院,曾经一到暴雨天,小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可去年随着下沉绿地、雨水花园、透水砖等众多“海绵体”植入,如今小区基本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

  5月19日一大早,记者在该小区发现,尽管晚上下了大雨,但小区没有明显的积水。“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下大雨了,雨后出行根本不受任何影响。”居民孙超说。

  眼下,随着《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即将施行,“海绵”已成项目建设的“必选项”,越来越多的“海绵体”将在城市“生长”。

  打开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电子地图,就可以清楚看到,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公园绿地建设、从城市路网铺设到水系治理岸线修复,坐拥“海绵体”的在建项目已遍布大街小巷。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市完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达109个,总投资20.5亿元。

  “满弦”开工,加速“起跑”。宜昌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已奏响城市建设的“奋进曲”,一幅幅城市建设的宏大画面和生动场景,升腾着发展的热浪,澎湃着勃勃生机。(记者 朱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