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夏季极易形成突发性洪水 破解风险难题守护“后花园” 下牢溪迎来最大规模治理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6-13 07:55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全长26.7公里的下牢溪被誉为宜昌的“后花园”,距离宜昌主城区仅半小时车程,成为宜昌市民避暑亲水的首选之地。昨日,曾长期担任夷陵区小溪塔水管站站长,与下牢溪打了36年交道的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黄代福介绍,夏季是下牢溪休闲旅游的旺季,但该流域时有“坨子雨”发生,由于山陡谷深、河道蜿蜒、沟潭密布,极易形成突发性洪水灾害,威胁着沿河两岸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防山洪、防溺水一直是当地的首要工作,目前这里已迎来最大规模治理。

  今年70岁的覃宗槐在下牢溪石马洞桥桥头住了19年,先后经历了2016年和2023年两次大的暴雨山洪灾害。在覃宗槐农庄的堂屋里,2023年8月27日暴雨山洪留下的水印依旧清晰可辨。气象资料显示,当日下牢溪流域降雨强度20年一遇,4点40分至5点40分,下牢溪三界水文站水位上涨4.46米。覃宗槐告诉记者,当时洪水冲入屋内,高度达到2.7米,与“堂屋大门几乎持平”,超过了2016年的1.6米。

  越是旺季风险越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推开阻碍当地旅游发展、经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这座“大山”?据介绍,2023年“8·27”暴雨山洪灾害之后,市水利和湖泊局组织水文、气象等部门召开4次专题会议,会商下牢溪山洪暴发的客观规律,精准制定防御应急预案。

  据了解,2024年4月,夷陵区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下牢溪流域防洪治理工作方案》。《方案》对下牢溪治理突出上下游联动、空地协同:下游重在清理河道,为洪水让路,上游谋划流域洪水调节工程(水库),同时通过智慧水利建设,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突出快速反应。

  小溪塔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平介绍,增设监测站点及报警设施等大部分治理工作在2024年5月前已完成,漫水桥、拦水坝改造等将在年内完成。目前,下牢溪上游的杜家河水库正在规划中。

  “这是近年来下牢溪流域最大规模的防洪治理。”黄代福说,治理将大大提升下牢溪流域洪水防御能力,为休闲旅游提供更安全的发展环境。(记者万龙云,通讯员郑家录、汪东升)

  探访下牢溪,改造与汛期赛跑 “空地水一体”筑起安全网

  图为6月6日拍摄的下牢溪。(通讯员 郑家录 摄)

  气温逐渐升高,雨季即将来临。面临同时到来的游客和雨情,下牢溪流域防洪治理工作进展如何?

  6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下牢溪野浪谷大桥。桥中央,一个“小喇叭”通过铁杆伸出桥面正对着溪水。夷陵区水利和湖泊局防御股工作人员陈伟介绍,这是水位监测设备,设备与桥头的一个“铁盒子”相连,“铁盒子”上有雨情监测设备,这就是一个雨水情监测站。

  陈伟介绍,作为夷陵区智慧水利感知体系的一部分,本次治理在沿线增设水位监测站7座、雨量监测站5座。同时将下牢溪现有的24处视频站点接入雪亮工程平台,尽可能提高反应速度。同时,依托市水利和湖泊局的湖北三峡库区宜昌市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正在开展下牢溪流域数字化场景建设,通过共建共享,汇聚流域沿溪河的降雨、水位、视频等涉水数据,初步实现流域实时可视、可知,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四预”体系,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智能化决策支撑能力。

  下牢溪罗家坪段曾因拍摄影视剧成为网红打卡地。此处的拦水坝人行桥已经拆除,还建的人行平板桥将在6月内动工。这里曾是姜家庙水厂的取水口,也即将迁建。据介绍,本次治理将两河口、石马洞等6座漫水桥改建为交通桥。

  沿溪流往上至石马洞桥,4台挖机在河道两侧作业。现场施工负责人周道富介绍,旧石马洞桥是一座漫水桥,新建的平板桥按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修建。“平板桥的过水能力远大于漫水桥,同时行人更安全。”目前,新桥的桥墩已经全部完工。“桥长虽仅50米,但项目部调集了4台挖机、20多名工人在这里作业。”周道富说,就是为了抢在7月15日前完工,不影响雨季过水。

  过了石马洞桥,就是村民覃宗槐的石马洞农庄。通过本次治理,农庄里多了两样东西:山洪报警控制器和一面铜锣。山洪报警控制器一端与区级山洪平台预警平台相连,一端与覃宗槐包保对象家中的警报器相连。一旦紧急情况发生,报警器就会发出行动指令。“铜锣是为了应对停电等紧急情况。”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黄代福说,本次治理将下牢溪姜家庙区域划分出6个网格22个危险区,76户村民家中安装入户报警器,打通预警叫应最后1米。

  水中的治理也正在进行。黄代福介绍,对下牢溪干支流柏木坪、姜家庙等5处重点河段进行清淤疏浚,覆平河床深潭13处、1.9万立方米,扩宽行洪断面,同时对阻洪构筑物进行清理,提高行洪能力。

  下牢溪26.7公里,18公里在姜家庙村。黄代福表示,姜家庙村山洪灾害防御以群测群防为主,多年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御体系。这次整治将在以往防御体系的基础上,空中、岸上、水中三管齐下,筑起更为牢固的安全网。(记者 万龙云 通讯员 郑家录 汪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