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一场名为“二月二、龙抬头,开笔礼”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彭泽县浩山乡岚陵村举行,参加活动的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通过向“帝师——张锦枝像”行拜师礼、自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明志、诵读《弟子规》、书写“人”字等一系列庄重仪式,感受尊师孝敬、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优良传统文化,营造了崇师习礼的浓厚氛围。这是彭泽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在岚陵村设立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以来,举办该活动的第三年。
岚陵村地处大浩山深处,因是清道光帝师张锦枝的故里而为人知晓,2016年该村入选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入推进民俗文化与教育等行业,厚植乡村文化底蕴,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成立后,积极对接文化旅游部门,帮助岚陵村修缮七县中心县委旧址,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助力该村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让岚陵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连续三年举办的“二月二、龙抬头,开笔礼”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让帝师文化代代相传,优秀家风文化深入人心,该活动被列为九江市第十批非遗文化保护名录……让传统古村落焕发新活力,充分展现了彭泽县人大常委会的责任与担当。
张佳育是岚陵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也是浩山乡人大代表,一直奔走于乡村振兴第一线,面对新时代乡村发展需要,张佳育深知,衣食住行、医疗养老、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体现着村“两委”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此,他找准服务村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经常走访村民、不定期地召开村民座谈会,倾听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将村民意见逐条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对于村民关注度高的难点问题,积极向乡党委、政府和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反映,能在村里解决的问题就在村委会及时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想方设法给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如此一来,村民越来越团结,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得到了提升。
岚陵村有着丰富的野生茶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壮大村级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通过不断探索,该村已走出了一条“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合作社+产业+农户”的创业发展道路。彭泽县人大常委会依托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积极发挥其协调作用,对接乡村振兴部门予以项目支持,投资10万元增加红茶制作设备,为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该村依托古村1500亩野生茶和3万亩林地资源,发展野生茶叶加工产业,每年可加工野生“帝师茶”1500公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今年的采茶季,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与岚陵村的挂点帮扶部门携手,积极对接修水县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邀请专家走进岚陵村传授红茶加工技术,为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了岚陵村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切实改善岚陵村水利条件,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为岚陵村争取了蛇冲口至新洞桥1600米河坝整治、下湾门口畈机耕桥、下湾门口拦水堰、甘木冲小(二)型水库涵管、水闸维修、施家冲危桥、茶叶产业基地公路建设等项目,争取项目资金305万元;今年4月,在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的促成下,村里建立了“彭泽县岚陵半乡学堂共进队”项目。
“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是一座架起村民与政府的桥梁,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凸显在这一桩桩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张佳育说,“正是村民心中有了盼头,相信传统风貌能给生活带来实惠,他们才会自发自觉加入保护村庄的队伍中来。”以挖掘红色资源、文化赋能、发展村级经济和倡导文明新风推进乡村振兴,是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的工作抓手,善做善为、勇于探索则是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的履职标签。从凝聚人心到发展农村经济,从乡村振兴,再到提升人居环境,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始终践行为民服务初心。在村“两委”和彭泽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的共同努力下,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岚陵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让这个小山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行稳致远。 (周海兵 陶文予 刘旭东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黄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