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这座青山,一辈子是离不开了”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6-24 11:25 来源: 马鞍山日报
【字体:

  雨后山乡,云雾缭绕。6月19日午后,含山县陶厂镇西塔山上的4000多亩山林,满目青翠。

  “这场雨下得及时,新茶苗喝足了水,老树老伙计们也乐开了花。”趁着雨歇,78岁的易厚掌换上胶鞋,带上工具,从半山腰的瓦房走出,上山薅草去。

  山路本不平,雨后更难走。老易一步不停,冲在最前面。“39年了,天天上山、下山,哪条路都在这里,也在心里。”望着眼前的这片青山,老易歪着脑袋,又拍了拍胸膛,思绪回到39年前第一次为眼前的“老伙计”拍胸脯的时候。

  39年前,“老伙计”西塔山还是一座荒山,岩石裸露、风沙四起。“提到它,都摇头,开荒种树,没人提,更没人干。”老易清晰地记得,1985年,国家允许承包集体性质的荒山。可承包荒山种树,不仅投入大、周期长,而且回报小、风险高,“没人愿意吃这个苦”。

  当时正值青年的易厚掌,身为村民组长,又是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易厚掌与当地林业部门签下50年的长期承包合同,承诺“荒山不绿誓不休,留得青山与后人”。

  与荒山有约,有言必行。

  那时,手里无钱。易厚掌把家中的一头牛、三头猪、几十只鸡等能卖的家当全卖了,买来工具和树苗,扛着铁镐上山开荒造林。

  那时,路不好走。石头很硬,一镐下去,火星直冒,直至手掌虎口震裂。砍茅草也不轻松,混杂在茅草中的刺,时不时划破脸和手,留下一道道伤痕。

  那时,山上无水。栽下的树苗需要浇水定根,他和家人只好到几里开外的山下水塘挑水。山路陡险崎岖,一趟下来就累得喘不过气,肩膀被扁担磨破了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当时,村里人都往山外走,只有我们家往山里走。”易厚掌的儿子易成兵记忆犹新。

  经过10多年的生长,易厚掌家栽植的林木总价值超300万元。眼看就要享受劳动成果时,意外发生了。1996年1月,一场大火从山的背面烧了过来,从下午一直烧到晚上。看着漫山遍野的焦木,妻子、母亲嚎啕大哭,硬汉易厚掌心疼得发抖,打了一整夜寒颤,“哭不出啦,就一直淌眼泪,没停下!”

  祸不单行。老母亲因劳累过度、接连遭受打击去世。四天后,妻子在山上补苗时,一头栽了下去,再也没醒来。

  有亲朋好友劝他就此放弃,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凭着开山拓荒的那股劲儿,挣得不会少。

  “可我不甘心呐!”强打着精神,易厚掌再次扛着铁锹上了山。他决心再用10年,从头再来。

  “早上放牛时,他在山上;中午拾柴火时,他在山上;傍晚,我们玩石头时,他还在山上。”村民吕才和回忆,易厚掌这个“大老锤”是真实诚,有干劲,有恒心,跟“长”在山上一样!

  村民们佩服易厚掌的干劲,儿女们则用实际行动支持他的种树梦。“我家小孩们是真听话,也懂事!”采访时,不善言辞的易厚掌不停地重复这句话,感谢孩子们支持他的选择。

  儿子易成兵陪他到林业科研机构和大型国有林场取经,学习科学造林经验,并请来专家指导,调整树种结构,淘汰退化林种。吸取教训,易厚掌还在林地中间和边界上修建了总长近6公里的防火通道,筑牢森林防火线。

  这几年,易厚掌又探索形成了以经济林养生态林的模式。他种了700多亩茶树、油茶树,在林地间套种芝麻、中草药、花生等,并将这些作物产生的收益再次投入补绿、护绿中。

  让易厚掌最欣慰的是,易成兵也加入到绿化事业中来。父子俩成立林业合作社,从油茶树苗供应到指导栽植等,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带动更多村民把青山变成金山。同时,他们开辟出200多亩“好人林”基地,供志愿者栽树,吸引更多人加入造绿护绿行列。孙子易成伟也支持爷爷的种树梦。

  在一家三代人的努力下,如今,西塔山五个光秃秃的山头全部披上了绿装,老易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当代愚公”,西塔山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易厚掌山”。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绿色大山上,一家三代还种下了一个红色梦想。有着44年党龄的易厚掌总是让孩子们记住:“要感恩党,为我们修了上山的路,时刻惦记着我们!”易成兵也是一名党员,还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易家伟以爷爷为荣,表示“我要向爷爷学习,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些事情”。

  瓦房前,留下了几棵最早栽种的松树。不忙时,老易会伸出满是老茧的双手,拍拍这一棵棵粗壮的松树,还会伸出双臂合抱一下,再抬头望一望,这棵树是否又长高了。

  他清楚,屋后的青山,终究是他生命的归宿——“这座青山,一辈子是离不开了!”

  记者 刘小庆 通讯员 丁燕 杜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