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让歌声响彻2035个村落——秭归县“六小”村落建设观察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9-20 07:28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月亮呜哇呜哇升起,情歌呜哇呜哇飘洒……”9月13日,随着高亢的《呜哇山歌》在金盆包村落响起,秭归县梅家河乡“戏曲进乡村”活动拉开序幕,400多名乡亲欢聚一堂,共同欣赏县里送来的文艺表演。

  “得益于‘六小’建设,我们这台戏才会出现在这个边远的小村落。”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说。

  什么是“六小”?它在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哪些作用?记者展开了调研采访。

  要送戏,必须建阵地

  秭归地处山区,2035个村落散布于大山各处。由于村落数量多,群众分散,文化服务进村落成了难题。

  “以前县里来送戏,大喇叭一喊我们就往村委会赶,等赶到现场,戏早演完了。”郭家坝镇王家岭村八鸽庙村落村民马尚军说,大家想要看书、跳舞、看表演,都要从家赶2公里路经过一个隧道到文化服务最集中的村委会,非常不方便,村民们也就懒得去了。

  八鸽庙村落村民的经历并不鲜见。在秭归2035个村落中,40%的村落距离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委会)都有较远的距离。梅俊明介绍,因为距离远,县、镇、村之间文化供需不匹配,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无法满足。慢慢地,偏远村落成了文化服务的盲区,这些村落的村民成了文化服务的边缘群体。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

  2021年,秭归县结合全县村落实际,决定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末梢”入手,创新实施“六小”文化村落建设,即“建一个小广场、搭一个小舞台、配一套小设备、组一支小队伍、办一个小活动、创一个小品牌”,推动基层村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让群众共建文化、共享文化成果。

  “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仅指拉近距离,也要通过精准的供给模式,因地制宜,把文化做到村民心坎里。”梅俊明说。

  搭了台,还得建品牌

  从九畹溪镇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向上,到达砚窝台村向西头村落。山顶,一个文化广场出现在眼前。

  “这是去年上半年建好的村落文化广场。”砚窝台村党总支书记雷江洪说,“县里送戏下乡会到这。”

  向西头村落有丰富的艺术沉淀,以村民向军为骨干的文艺社团中有9名县级非遗传承人,杨林堂鼓、薅草锣鼓等传统文艺,他们信手拈来。

  “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一定要转化成村落的品牌,让文化扎根到更多人心里。”梅俊明说。

  在县里的规划下,向军自愿腾出一部分宅基地,将村民捐赠的皮影、织布机等老物件存入其中,同时放置县里配备的数字文化终端和非遗终端,建成秭归首个非遗馆——向西头非遗馆。

  “现在,大家就近在广场上搞活动、排节目,在馆里用数字文化终端和非遗终端发布消息、视频,向游客展示我们的杨林堂鼓、薅草锣鼓。”向军说。

  依托文化广场、非遗馆,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依托先进的电子设备,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向西头村落成了“六小”文化建设示范村落。

  “秭归县已建成‘六小’文化建设示范村落101个,村落文化广场255个,服务人口3万余人。”梅俊明介绍,今年8月,“湖北省秭归县建强基层文化服务‘末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名单。

  台上演,引领乡村变

  “现在村民们不仅能享受文化服务,还能把自己的文艺队伍带出去,到其他村交流。”九畹溪镇文化办主任秦士伟说,“周坪村红色轻骑兵文艺小分队就在茅坪、三星店还有其他镇、村做过很多表演。”

  文化的横向交流,既是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文化补给方式,也是秭归乡土文化进一步融入村民日常,影响村民精神追求的有益实践。

  梅俊明介绍,县里还成立了由283名社会文艺团队业务骨干、编创人员、非遗传承人、文化艺术工作退休人员、县内外文化艺术专家等组成的“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队,纵向深入村落,将文化种子撒向各地。

  “这些歌舞节目好看好听,小品也很有趣。自从村里的活动变多之后,我的生活也丰富了,干完农活就想着看看演出,跳跳广场舞,日子快活得很。”村民马尚军说。

  如今,在秭归,喜欢唱歌跳舞的人主动站到了舞台上。旅游实景剧《峡江号子声》,获第四届“宜昌文华奖”一等奖,开演至今,累计演出57场,接待游客12万人,实现旅游景区门票收入258.4万元。不喜欢唱歌跳舞的村民做起了刺绣活、编起了草编件,非遗企业的“计件回收”让大家在“家门口”“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

  归州镇万古寺村深挖“中华屈氏第一村”文化内涵,村落处处可见“端午”“龙舟”“橘颂”等文化元素;九畹溪镇石柱村结合土家族的赶毛狗、舞狮子等传统民俗打造田园旅游;郭家坝镇郭家坝村以脐橙文化为主线编织一道道美景……“一村一品”格局成效初显。

  “我们也在尝试让各村落深厚的传统文化进一步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比如周坪村兰花村落以兰花文化为基础,打造兰花培育、种植、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村落以文化赋能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梅俊明说。(记者 李阳 见习记者 胡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