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方圈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面启动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9-20 09:01 来源: 扬州日报
【字体:

  方圈门农贸市场,扬城百姓最熟悉的菜市场之一,其经营规模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排扬州第一。昨天,方圈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这是扬州第一家按照“市集模式”整体性更新的农贸市场,将打造“精致烟火气网红文旅范”的文旅生活市集,成为广陵古城新的网红打卡点。

  从9月18日晚上开始,方圈门农贸市场各类商户开始有序搬迁。昨天清晨5点多,记者在现场看到,绝大部分商户已经搬迁至市场东侧一巷之隔、用来过渡的临时菜场,在这里迎来了第一个火热的早市。民生工程重民生,临时菜场与改造工程无缝衔接,商户经营不断档,附近居民买菜忙。

  商户连夜忙搬迁,临时菜场迎早市

  在方圈门农贸市场门口,墙上张贴的搬迁公告显示,市场于2024年9月19日正式启动升级改造,改造期间市场经营搬迁至东面的临时菜场。

  清晨5点多,蒋家桥饺面店,“面二代”徐辉和母亲正在加工搬迁前的最后一批面条。“我们的面条跟菜、肉不一样,大多数都是夜里加工,一大早送到各早点店。”90后徐辉,1岁左右就跟着做机面生意的父亲来扬。他们家落脚在方圈门后就一直在菜场做生意,每天凌晨1点起床开始和面、轧面、挂晾、装袋。徐辉说:“我们是这里的老商户了,忙完这波早市,刚好把机器搬到东侧临时菜场去,调试好后,准备明早的加工。”

  清晨6点不到,临时菜场内,各个摊位已经上好了水灵的蔬菜、鲜活的鱼虾、现炸的鱼圆、还未分割的整扇猪肉等。“我们昨晚就搬好了,清晨4点多在这里开张,方便老主顾们能顺利找到我们。”一位商户告诉记者。

  说话间,顾客们纷纷走进临时菜场,叫卖声、招呼声、剁肉声、收款提示声……火热的早市升腾起浓浓烟火气,也升腾起大家对改造后新市集的满满期待。

  商户经营、市民买菜不“断档”

  在改造中,方圈门农贸市场按计划就近搬迁,临时菜场让商户“无缝衔接”经营,生意依然红火。

  “我老家在泰安镇,每天卖的大部分是自己种的时令菜,马齿苋和梅干菜都是自己晒的。”商贩陈永秀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卖菜25年了,时令菜为主,品种多而全。

  白菜、萝卜、扁豆、韭菜、丝瓜、芋头、刀豆……“我们每天就这么多菜,卖完结束,一般清晨5点半到,上午9点就卖完了。”周桂华是汤汪人,今年66岁,在方圈门卖菜30多年,以自产自销为主。

  “以前我爸爸在这里卖菜,3年前他去世了,妈妈要种菜忙不过来,我才来接手。”80后郭云慧是方圈门的“菜二代”,“我妈妈就在施桥种菜,每天一部分运到菜场卖给周边居民,一部分送到饭店。”

  清晨6点20分,有不少居民前来买菜,发现市场搬空后有些惊讶,但在指示牌的引导下,很快就找到了临时菜场。商户们开始忙碌起来。

  商户们对临时搬迁基本表示理解支持。“这是我们市场第三次改造了,期待改造后的文旅生活市集,既保留老菜场的烟火气,也能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增添吸引年轻人的文旅设施,成为广陵古城新的网红打卡点。有了更大的人流量,我们生意也更有盼头。”一位商户说。

  老顾客体验旧时光、期盼新市集

  “昨天听说菜场临时搬到东面来了,这里是我30多年前工作的地方,今天来体验一下旧时光。”在临时菜场,今年80岁的许易珍兴奋地说。

  许易珍家在丁家湾小武城巷,距离方圈门菜场只隔了一条徐凝门大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易珍从扬州被单厂调到扬州食品公司工作,在方圈门菜场做出纳,具体地点就在今天临时菜场的南端,临时菜场空中悬挂的“扬州食品公司方圈门食品商店”招牌印证了她的话。许易珍介绍:“那时,招牌下面全部是我们的摊位,有肉案、有炸肉皮的、有做肉圆的……”

  退休后,许易珍成为方圈门农贸市场的顾客,每天早上来买菜,与所有商户都熟悉。前天,卖豆腐的商户和她说菜场要改造了,许易珍非常开心:“我从新闻上早就知道了,没想到这么快。我听说这里要打造成‘潮牌市集’,心里很期盼。环境变好了,买菜就像逛大卖场,对我们老城区居民而言,‘上档次’了。”

  今年79岁的徐永芳,家住湾子街肖家井巷,一个人生活的她,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到方圈门农贸市场买菜。记者打招呼问:“买的啥?”她拎起刚买的鲫鱼说:“回去煨汤。”徐永芳介绍,21岁结婚后,一晃58年,她都在这里买菜,“经历过菜场三次改造,这次设有临时菜场最方便。”她期盼新菜场早日完工,既可买菜,又能“来玩玩”。

  家住石将军巷的史美鹤,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对老城区的变迁最感兴趣。昨天上午,他赶到方圈门农贸市场拍下一张张照片。史美鹤介绍,他10多岁就到方圈门农贸市场买菜,对这里充满感情。最近,他正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等菜场提档升级后,他将展示方圈门曾经的酱菜文化、豆腐文化、盐文化和小吃文化。

  按照“市集模式”,整体性更新

  “方圈门农贸市场是扬州第一家按照‘市集模式’启动整体性更新的农贸市场,市场内部首期计划于今年12月初投入使用,二期也将继续加快建设。”方圈门农贸市场改造项目负责人孙晓杰说。

  老菜场如何焕发“青春”?这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艺术活。近年来,扬州不少农贸市场纷纷进行了创新尝试。

  “现在的农贸市场改造‘越来越卷’,实际上这也是在不断满足居民新消费的品质化需要,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农贸市场升级提出的要求。”孙晓杰介绍,农贸市场不应该只是居民买菜的地方,还可以是市民游客享受美食和便民服务,甚至可以是休闲打卡的多功能空间。

  记者从设计方案中注意到,新设计的农贸市场内部充满了国风味道。孙晓杰表示,方圈门农贸市场要打造一个兼具便民和文旅属性的农贸市场,既实用又时尚。“希望成为一个让年轻人都愿意来逛的农贸市场,一个城市的文旅打卡点。”

  改造后的方圈门农贸市场还将充满智慧范儿。能实时显示当日菜价、人流,后台可以检测商户每天进货量、销售量及实时交易数据的智慧大屏,是当下扬州不少新建菜市场的标配。“我们在这一基础上还将升级打造全市首个‘智慧农贸+统筹收银纳统结算平台’。与传统菜市场由商户独立收银结算不同的是,这里将采用统一收银结算系统,商户的交易行为都要经过系统,可保证所有交易都被准确记录,使市集管理更加透明、居民购物更加省心。”孙晓杰说,市集未来还将引入“互联网+农贸”模式,开通线上下单渠道,居民可通过小程序注册会员,足不出户在手机上购买,一键配送到家。

  “位于广陵路,毗邻皮市街、湾子街、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方圈门农贸市场将成为城市名片的一部分,成为连接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孙晓杰介绍,后续的二期改造还将对市场外围商铺和步行街进行整体改造提升,以菜市场为平台,打造融合生活娱乐、特色美食、非遗展示等多功能的复合区域,通过全新的消费场景和业态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希望通过整体性改造,能让更多老扬州在这里重温过去的味道,让更多游客在这里品味扬州、爱上扬州。”

  近年来,扬州一直在有计划地提升农贸市场建设水平。202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2025)》,用三年时间对中心城区57个农贸市场进行新一轮提档升级,其中今年共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2个。目前,越来越多农贸市场成功焕新,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店铺、热销品牌,成为了扬州人家门口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