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守护一江碧水 奏响生态乐章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09-25 07:27 来源: 马鞍山日报
【字体:

  马鞍山的秋天在哪里?在波光粼粼的长江水面,在层林尽染的长江廊道,在芳草茵茵的绿草坪上……在上个周末,2024马鞍山葫芦果音乐节在长江畔芳草地火热唱响,以蓝天为背景,以长江为底色,一场跨界融合的盛宴被赋予了双倍的激情与浪漫。

  歌迷们在如茵的草地上或蹦或跳、或坐或躺,肆意放松,在音乐节这样一个特定时空内,大家抛弃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角色,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舒适感和音乐舞蹈释放的氛围感。“真没想到,马鞍山的景色很美,就像油画一样,江边还有这么大的草坪,真好!”8岁的高雅跟着哥哥从宣城第一次来到马鞍山,在芳草地上欢呼雀跃。

  而这背后,是马鞍山统筹推进治污、治岸、治渔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试先行、矢志不渝、勇于创新,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长江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试先行!率先十年禁渔

  秋日的九华村境内八段沟水系,河水潺潺,山峦叠翠,宛如一幅宁静幽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在距离长江干流直线距离不到千米的这片草坪上,陈兰香一早便戴着帽子,手持水管,浇灌着草坪上的花草树木。“绿化养护要赶早,我早上6点就到啦!”说话间,陈兰香也并未停下手中的活。

  陈兰香曾是薛家洼有着小麦肤色的渔民,一家人响应“十年禁渔”号召,退捕上岸,告别了水上“漂泊”的日子。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天——2019年5月20日,拆解渔船的时候,她和其他渔民一直在拍照留念。

  过去,薛家洼的渔民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除了捕鱼,我啥也不会,以后该怎么办啊?”拆解的只是渔船吗?不,是过去的生活方式。那时候,陈兰香的眼中满是彷徨。

  然而,好消息接踵而至。在“四有一畅”政策的帮扶下,陈兰香一家人领了补助款,办理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住进了政府分的安置新房。2020年10月28日,陈兰香拿到了一张营业执照,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了。在她的带领下,雨山区9户退捕渔民全部入了股。

  年过半百的“三姑娘”,忙活得不亦乐乎。学知识、广结缘、拓业务……“公司陆续承接了保洁、护绿等业务,慢慢走上正轨,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陈兰香介绍,公司先后带动60多人就业,受聘的上岸渔民可通过劳务公司快速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1年,公司挣了100多万元,随后的两年公司效益也不错,每年收入都在200万元,过去三年,我们拿出来48万元的纯利润给大家分红。可以说,参股的上岸渔民坐在家中就直接享受公司的收益分红,而且分红年年上涨,大家都特别高兴。”说起未来,陈兰香满是憧憬。

  陈兰香一家的故事,正是马鞍山一万多名渔民上岸后的真实缩影。2019年,我市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全面完成退捕转产任务,形成“四有一畅”工作经验,在“退得出、稳得住、禁得严、恢复快”上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如今,在政府的帮扶引导下,全市先后涌现了诸如蔡小花、韩金翠等一批创业致富的上岸渔民代表。上岸渔民们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生活越来越富足。

  矢志不渝!建设生态廊道

  9月20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长江文明行”全国11家党媒大型融媒联动报道马鞍山场直播如期而至。从薛家洼到杨树林,从芦苇江湾到采石矶,在生态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的介绍下,一处处长江生态廊道美景,一个个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被直观地呈现在镜头前。

  俯瞰长江东岸,薛家洼生态园、杨树林、滨江文化公园等一批公园与沿江生态绿廊和文化旅游景区“串珠成链”,成为马鞍山的“城市生态客厅”。聚焦西岸,看“零点公园”那条微缩的皖江文脉,观“和州之心”那处乘风破浪的风帆,望“浮沙圩湿地”那片紫色盛开的花海……短短数年间,一个个新景跃然而出,成为市民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保护长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我市以薛家洼为突破点,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浮沙圩滨江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整治复绿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网红打卡地”的美丽蝶变,生态价值凸显。

  在马鞍山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由“要我治”变为“我要治”,将生态理念体现在行动上、效果上。保护长江生态,根本在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穿“绿”鞋,走“新”路。

  近年来,马鞍山市围绕“1+3+N”产业集群体系,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逐步推动全市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推动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双招双引”节能环保产业项目77个,总投资451.58亿元,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

  两岸绿树成荫,江水碧波荡漾,在这里,马鞍山牢记殷殷嘱托,感恩知责奋进,共同绘制出一幅“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的美好发展图景。四年来,马鞍山完成长江1公里范围内人工造林5498亩、还湿1996亩。

  勇于创新!守护碧水东流

  9月9日,马鞍山首单排污权交易正式“落锤”。顺博合金安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成功购买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权,使用期限5年,成交总金额458887.2元,成交金额为全省目前单笔排污权交易之最。

  一边,此次交易的转让方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大量减污降碳项目,推动“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固废不出厂”,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另一边,交易受让方博望区顺博合金安徽有限公司——从事再生铝制造及销售等,通过此次排污权指标的申购,推进企业绿色铸造项目扩能提升,实现资源再利用。

  环境有价,使用有偿。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政策,排污权交易允许在特定区域内,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让各污染源之间相互调剂排污量。简而言之,排污权交易相当于是给污染“定了价”,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优化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技术。

  创新是守护长江生态的灵魂。通过引入“环保管家”机制,马鞍山实现了对长江水质的精确把脉;通过建成“智慧环保”系统,马鞍山进一步筑牢了保护的基石……近年来,马鞍山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之举,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2022年10月24日,江苏南京、镇江,安徽马鞍山,两省三市共同颁布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实施,将每年的这一天确立为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

  2023年12月13日,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让长江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长江环境带来生机,更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监测显示,长江马鞍山段的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和资源密度大幅增加,江豚等珍稀物种频频出现,这是对马鞍山长江保护工作最好的肯定。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这样的故事仍在续写。这座城市,正锚定着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用她的绿色行动,讲述了一个个关于长江、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的发展故事。

  记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