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宁波如何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10-28 09:20 来源: 宁波晚报
【字体: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科技创新熠熠生辉,产业创新迭代风起,形成数智化动能澎湃的新质生产力“焕新”图景。全国各地向构建新质生产力奋进的过程中,宁波有哪些优势,面临哪些挑战?

  机遇与挑战同样存在

  当前,宁波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城市创新发展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优化创新政策和创新生态,积极抢抓创新资源,可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作为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本。

  近年来,宁波在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等方面量质齐升,动能澎湃。截至去年底,宁波拥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47家,打造甬江科创区“科创策源中心”。同时,形成一支庞大的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基石是2.3万家省级及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骨干是7014家高新技术企业,龙头是48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和15家省科技领军企业。

  但挑战也同样存在。宁波在前沿学科布局、创新能力等方面,与深圳、杭州、苏州、南京、合肥、武汉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加快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宁波应发挥自身优势,首先需要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一体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业态创新、标准建设。其次,应以未来材料、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智能为核心,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同时,还应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

  实现“第二增长曲线”,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努力。首先,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在前沿技术领域,如大信息、大健康、大智造、大环保、大空天等。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再次,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第三,完善政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前瞻布局“上天下海”产业

  宁波在培育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前瞻性谋划和启动一批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

  宁波沿海岸线和海岛,地处北纬30度附近,在象山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表示,要重点推进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对此,宁波需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通过建设航天发射场,前瞻布局千亿级的空天信息产业。

  近年来,“东数西算”很热门,而宁波的地理位置已决定了在该领域没有区位优势。但是,宁波地处东海之畔,海底温度较低,海上风力发电资源丰富,可以前瞻布局“地数海算”。比如,在相对风平浪静的象山港海底,部署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

  力争培育“三支队伍”

  宁波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新质生产力主体的认定和奖励性政策;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税收、信贷、财政资金等倾斜性支持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出台专项政策,加快建立新技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同时,应继续大力培育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支队伍”,即拔尖创新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复合型后备人才队伍。

  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探索新的资源创新和配置机制,加大对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推动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挖掘城市资源禀赋优势

  不同城市的创新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决定了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不同侧重点。

  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出发,打造与宁波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新质生产力体系。挖掘城市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针对城市创新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取长补短。对城市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三位一体”协同,畅通“政产学研金服”创新通道,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协作。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更要发挥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点的黏合作用。企业贯通起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金融创新的链条,能在全链条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吸引凝聚更多人才,共同创造市场价值,加快培育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