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岳西高腔:在传播中保护和发展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4-10-31 09:15 来源: 安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字体:

  “这个唱段还要再磨一下。”10月28日上午,在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的排练室内,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何庆云正在向几位青年演员传授技巧。从韩国演出归来,高腔传统剧目《玉簪记》中的一折《秋江别》开启了常态化演出。不断地打磨,只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好的一出戏。

  9月底,《秋江别》在韩国的演出效果强烈,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获得优秀团体奖,传承中心演员何庆云获得优秀演技奖。此次赴韩国演出,也是岳西高腔首次走出国门。这背后,是岳西高腔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把地方稀有剧种带入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尝试和努力。

  政策支持,筑牢发展根基

  岳西高腔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岳西县成立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致力于拯救和传承岳西高腔这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岳西高腔发展至今,其市场远不及安庆同为国家级非遗的黄梅戏。高腔在今天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何庆云说,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是地方稀有剧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岳西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将岳西高腔列入重中之重进行保护和传承,并进一步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岳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创造条件,采取请专家授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专题汇报等方式,持之以恒地向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推介岳西高腔,致力于让岳西高腔成为“岳西名片”。

  近年来,岳西县争取国家、省、市非遗保护资金300余万元,用于高腔书籍出版、民间剧社传承设备购置和民间剧社展演等,为高腔传承发展搭建起制度“屏障”,注入资金“活水”。

  在何庆云看来,有了支持只是一方面。一个地方稀有剧种的发展,说到底是要做到保护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双管齐下,保护性传承

  在保护性传承方面,岳西县“静态”加“活态”双管齐下。

  近年,岳西县完成了县域岳西高腔资源的全面调查,积累高腔文本资料500万字,收集县内外珍稀古旧抄本80余件;录制、积累60多位老艺人、100余种高腔录音和视频80多个小时;录拍民俗文化活动纪实资料及演出实况6小时;艺术资料图片4000余幅。规划编辑并公开出版《岳西高腔文化丛书》四种5卷。其中《中国岳西高腔剧目集成》《中国岳西高腔音乐集成》(上卷)《中国岳西高腔抄本选粹》均出版发行;《中国岳西高腔志》力争今年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岳西县高腔音乐集成》(下卷)资料已收集齐全,将着手记谱、整理、编印。

  “学术研究和资料归集让高腔‘走出’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形成体系化、学术化传承,这也是一门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获得更久、更旺生命力的必经之路。”何庆云说。

  “活态”传承则聚焦展演与艺术交流。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专业队伍注重精排代表剧种水平的剧目,不断进行艺术创新探索,积极辅导民间剧社提高艺术水平。近年来,中心改编、整理高腔剧目《龙女小度》《秋江别》《琵琶记》等,也新编了《王小六脱贫记》《驻村扶贫欢乐多》等作品。

  多年来,岳西高腔作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演、演出。2018年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19年参加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上海《九州百戏》等演出活动。2020年完成岳西高腔首部红色微电影《换衣》拍摄,并获得第三届红色微电影盛典优秀奖等奖项。2021年新创大戏《大别山上红旗飘》,入选安庆市艺术党课推荐剧目、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新创剧目网络展播作品等。2024年与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合作创排大型黄梅戏《茶歌飘四方》,参加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演出,并获优秀剧目奖……

  一系列展演、演出获得的成功,正是观众选择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了地方稀有剧种与时俱进的演化规律:要在传播中实现保护和传承,努力搭建传播平台,选择经典剧目、优秀剧目进行展演、宣传、推广,以引起社会关注,不断增强社会显示度,从而重新征服观众,以便其自然地活在社会生活中。

  群众共享,创新性发展

  作为舞台上的艺术,岳西高腔在创新性发展中最绕不开的,是舞台和观众。

  站上舞台,岳西高腔致力于打造精品。此次赴韩国演出的《秋江别》,原本只由两个唱段组成,并不成“戏”。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使其成为一出完整的折子戏。此外,岳西高腔也正不断拓展创新表演形式。改编自真实革命故事《徐大娘舍子救红军》的新编高腔剧目《换衣》,便融入弦乐,并以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呈现。

  一直没有整本大戏的岳西高腔,为了适应现代化剧场演出的需要,尝试和黄梅戏融合。“很多黄梅戏经典剧目中都有融入岳西高腔的唱腔等元素。”何庆云介绍。《大别山上红旗飘》和《茶歌飘四方》便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探索,以黄梅戏带动岳西高腔的传播。与此同时,传承中心也正谋划创排岳西高腔首部大戏《白云生处有人家》,目前已完成剧本创作。

  新戏、好戏,舞台、展演,一门剧种创新发展的最后落脚点在观众。

  近年来,岳西县持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和文化惠民工程有机结合,送高腔演出进村、进景区,送培训到文艺团体、中小学校,让更多人了解岳西高腔,实现文化惠民工程与“非遗”保护传承优势互补,全面推进。

  “非遗进景区,推动高腔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双赢。”据何庆云介绍,目前已在飞旗寨、明堂山、彩虹瀑布等景区设有非遗表演基地,在节假日进行演出,一年演出50余场,加上天峡、青云峡等景区动态化演出,每年有百余场公益性高腔演出走进景区。

  除此之外,还在岳西县天堂、田头、中关、五河等乡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接受2000余人次学生开展黄梅戏、岳西高腔等戏曲培训,建立“兴趣小组”等传习团体3个。并在五河、中关、巍岭等乡镇培养10余个民间剧社,扩大高腔影响力的同时,让群众共享高腔艺术。

  为确保“送文化下乡”等服务基层活动社会效应更大化,岳西县在“送戏进万村”、“乡村戏曲大舞台”等活动中,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及群众需求,不断创新思路、开拓方式。近年来,组织、参加“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你我同行”、“防汛抗旱”、“护林防火”、“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艺术化宣讲”等大型专场文艺汇演共计150余场次。

  值得一提的是,岳西高腔在各村的演出,由当地群众根据喜好实行“点单”制,变“配餐”为“点餐”,并在演出过程中邀请当地具有一定表演才艺的群众上台互动、参与演出,让群众从台下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更受群众的欢迎和赞赏。

  “出海,绝不是传承、发展的终点。”何庆云说,高腔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高腔人的共同努力,高腔人正在路上,脚步从未停歇。(全媒体记者 管炜 通讯员 梁月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