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句容宝华而言,“南京元素”随处可见:私家车挂“苏A”牌照、电话使用“025”、煤气用上了“南京港华”、街上行人说着南京话、吃喝玩乐到仙林万达茂……近年来,宝华镇按照“融入南京、接力镇江”的发展思路,积极主动与南京全方位对接融合,以务实举措大力推动政策接轨、规划对接、设施互通、民生共享、文化交融,向宁镇扬一体化先行示范区阔步迈进。
“跨域通办”,异地办理解民忧
日前,家住宝华镇首望城小区的南京户籍居民陈女士想为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办理身份证。由于孩子要上晚自习,无法在派出所下班前赶到,因此拨打了宁镇“两市一窗”宝华警务室的办公电话,询问是否有别的解决途径。“两市一窗”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热情回应,表示可以提供延时服务。于是陈女士预约了周三晚上9时许带孩子过来办理身份证。到了约定时间,陈女士和孩子来到灯火通明的“两市一窗”,工作人员10分钟内便为其办理好了身份证。
宝华镇以“回应民盼、服务民生”为导向,60余次就“两市一窗”进驻事项开展针对性走访调研,征集意见建议800余条,优选企业、群众迫切需要的4大类17项高频业务首批进驻办理。同时主动对接龙潭等周边合作单位,认真梳理公安、市场准入等领域的联办服务事项,编制“跨域通办”事项清单。规范操作流程,对照事项清单,结合申请材料、审核要点、受理流程等服务要素,绘制“跨域通办”事项操作流程图。缩减办事时间,对照事项办结承诺期限,通过在线交流,及时反馈解决业务受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跨域通办”事项及时响应机制。建立通办互享互认机制,以“条块统合试点工作”为契机,依托江苏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证明材料、审批结果的互享互认。通过“就近申、属地批、协同办、快递达”的工作模式,有效满足企业、群众“异地事就近办”的需求。
从“育”到“医”,同城生活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只要满足宝华户籍、父母在宝华工作、在宝华购房定居等3个条件中的一项,便可以就读宝华中心小学。可以说,只要是宝华镇常住居民的适龄儿童,都能正常入学。为满足新生入学需求,宝华镇拨出专项经费新建两栋教学楼,并于2023年投入使用。
宝华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三分之一是南京人。“我们虽然在南京有一套房子,但为了让孩子在宝华中心小学上学,在宝华也买了一套。我们担心孩子在老人身边缺乏自理能力,还好宝小有校车,管理也规范,孩子在上学过程中也慢慢培养出了自理能力。”三年级学生丁伊人的家长说出送孩子来宝小的最初想法。
宝华中心小学充满友爱的氛围也是吸引众多南京人让孩子来上学的原因。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对于宝小的体验都是团结友爱,有家的感觉。随着宁句同城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南京籍孩子来宝华中心小学上学。
在医疗方面,宁句两地的医保政策实现了无缝对接。对于句容医保病人,只需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宝华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异地就医业务,即可在南京就诊时使用医保卡直接结算。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便利了宁句两地常住人员的就医报销流程。
来自南京的单齐英女士常住宝华,在宝华医院办理医保报销业务时,对医院的服务表示了高度赞赏。她表示,由于自己的病情需要经常前往南京购药并办理报销手续,但有了宝华医院专业人员为她细心解释医保报销规则与注意事项后,她逐渐了解了合作医疗区域报销的便利性,现在医疗报销变得更加轻松了。
交通便利,居民享受“双城生活”
早晨7时,家住宝华镇的李先生驱车从家出发,沿仙林大道进入南京,20多分钟后便到工作地点。日复一日,他乐享这样的“双城生活”。
宝华与南京仙林、汤山、龙潭等地无缝对接,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独特优势”让两地合作频繁、来往密切。近年来,宝华镇坚持规划同步、配套相融,不断加强与相邻地区的沟通交流,推动交通网络由基本的“互联互通”向“快通畅通优通”晋级,一体化的交通体系让曾经的“一步之遥”正向“一脚跨两城”蜕变。
李先生是安徽人,在南京经营一家装潢材料门市已有10多年。过去一直租住在南京的他,综合考量时间、成本、环境等因素后,2017年在宝华购置了房产,开启了居住在宝华、工作在南京的“双城生活”。“每天往返宁句两地,交通便利是我对两地一体化最大的感受,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待。”他说,早晚高峰时,两地之间的道路还是很堵,希望两地能加快对接,进一步提升通勤能力。
把交通“网”织得更密,让出行更便利也是近年来宁句两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方向。“过去宝华对接南京主要靠仙林大道,随着广志路东延和312国道改造通车,两地居民的出行方式将有更多便利的选择。”宝华镇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为满足居民往返南京仙林与宝华的出行需要,近年来宝华镇还优化3条直通南京地铁站的公交线路,分阶段投入共享电动车2000余辆,持续畅通两地交通同城化的“毛细血管”。 ( 记者 滕庆海 张凤春 通讯员 王媛 巫方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