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李沁雪 张靖) “面对数智未来,我们同样需要长江文化的整体叙事,且应该充分彰显长江文化的生态、科技、产业等新内涵。”12月7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鲁安东作题为《长江文化数字化——全域协同与文明基建》的主旨演讲。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鲁安东作题为《长江文化数字化——全域协同与文明基建》的主旨演讲。长江网记者彭年 摄
如何理解历史上的长江文化?鲁安东认为,长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因此长江应该视作中国文化的基础设施;长江是一个大尺度的空间文化带,具有多样的亚文化和丰富的时间地层,融合而成的文化景观;长江海量的文化资源带有复杂时空信息,应该转化为文化大数据资产,需要自己的数字化标准与平台。
“目前,长江文化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转型构建,分别是古典时代的长江、地理发现时代的长江和图像传媒时代的长江。如今,长江文化正在经历第四次大转型构建,即数字文明时代的长江。”鲁安东进一步提出,长江文化数字化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未来工程”。
“印刷术时代和图像传媒时代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设施,未来数字时代的长江应该是中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基础设施。”鲁安东提出,长江文化时空跨度巨大,内涵丰富多样,既是“有形”自然与人文景观,也是“无形”的想象景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如何在全球数字时代构建长江文化的新形态,对于塑造长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推动文明互鉴有着重要价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都开始开展面向人类文化遗产记忆与活化的项目。
鲁安东以美国数字记忆、德国国家文化遗产科研数据基础设施、欧盟数字图书馆、芬兰国家集体记忆平台、欧洲时光机等为例,进一步阐释这些标志性项目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在记忆塑造、身份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上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数字时代,如何借助新兴的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繁荣学术研究、促进文化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需求。”鲁安东说。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