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重要讲话摘录
傩仙镇航拍图(资料图片) 古韵池州,千载风华,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此留下不朽诗篇,赋予了这座江南小城独特的人文气质,让她有了“千载诗人地”美名;红色热土,赓续传承,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在池州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深入挖掘池州长江文化、诗词文化、红色文化、家风文化、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扎实做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章。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解码文化基因为切入点,着力守护文化根脉、擦亮文化标识、打造城市文化IP。今日池州,秉承“千载诗人地”底蕴,正悄然绽放时代华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梳理文化元素600余个,完成重点文化基因解码报告34个。
在保护传承中“活”起来
每到周末,青阳县丁桥镇茗山村总是热闹非凡。一辆辆汽车驶入,游客们纷至沓来,直奔“红色茗山村史馆”,这里作为茗山村的文化地标,不仅承载着全村人的红色记忆,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这里曾是青铜南工委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过茗山游击战、柯冲伏击战、牛山袭击战等战斗,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每每提起村里的红色历史,茗山村党支部书记施小英总会心生敬意。
2023年,为保护好革命遗址、传承好红色文化,茗山村投入120万元打造“红色茗山村史馆”,生动展示茗山村的党史、村史、家风、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当年7月,“红色茗山村史馆”面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已有7000余人次前来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和研学活动,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超5000元。“我们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放大‘红色+’效应,精心培育新业态、新场景,红色文旅渐渐成为茗山村的金字招牌。”施小英说。
同样的热闹场景也发生在东至县东流镇的东流老街。走进戏迷俱乐部,听一段黄梅戏、文南词等经典曲目;寻访苏豪伟雕塑馆、杨玉贵美术馆、王文生油画馆等工作室,近距离感受艺术之美;驻足一间古朴的老店铺,泡上一壶好茶、品尝一口美食,暂时忘却都市的喧嚣……东流老街自唐初逐渐形成,已有千年历史,老街内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一派徽风皖韵。如今,经过“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改造,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年5月,近200名来自江西省彭泽县的游客来到东流老街观光游览。“短短几年时间,东流老街能有如此大的变化,真是令人惊喜!”重游旧地,游客刘先生看到老街风貌得到修复不禁感慨。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有利于转化利用、便于发展传承”原则,立足全地域、全时空、全要素,全面调查摸底确定重点文化元素,并进行基因解码和转化利用,在目前全市调查登记的138处市级以上(含市级)不可移动文保单位中,就包含有以青阳县李氏宗祠为代表的传统古村落文化、以打鼓岭为代表的古道文化、以清溪塔为代表的名城文化等。“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有效拓展了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边界,我们将继续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普查成果,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态发展源清泉涌、细水长流。”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与公共服务科负责人舒仁德说。
在融汇创新中“潮”起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池州傩戏,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当它与时代审美邂逅,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贵池区九华天池傩仙镇景区给出了答案:以傩文化为核心,创新打造集文化展示、主题旅游、民俗表演、活动市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元素街区。
“《傩王传奇》实景剧场面震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我们的傩文化被那么多人喜爱,特别开心。”携家带口来此游玩的市民章倩倩对傩仙镇浓厚的文化氛围赞赏有加。小镇内随处可见各类傩神形象、傩面具、傩服装等实物,并设置了众多网红打卡拍照区。
九华天池旅游景区游客中心经理伍婷告诉记者,傩仙镇于2021年5月开工,今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融汇了中国传统傩文化及古徽派建筑文化。自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6.5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1万人次,成功获评“安徽省十佳夜游街区”。“我们将继续推广利用好池州傩文化,力争将景区打造成夜游特色突出、演出效果震撼、街区体验丰富的皖南旅游新地标。”伍婷说。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则集中分布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业遗产,包括原贵池茶厂、土产公司、面粉厂及周边老工厂等,是茶文化、工业文化、长江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地。今年11月,一场融汇特色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别样文旅盛宴——首届“奔池”城市嘉年华活动在这里热闹启幕。
“让建筑遗产、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这样的保护与传承非常好。”“美丽池州,魅力之城,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池州,好city啊!”活动现场,以“秋浦有闲意”为主题,精心设置了池州有“市”、池州有“戏”、池州有“餐”、池州有“礼”四大板块,上百席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摊展及非遗等特色文艺展演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奔池”而来,共品文旅大餐,感受池州这座城市的“潮”味儿。
在实施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优质文化基因的内在力量,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利用文化基因解码成果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把文化资源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据介绍,立足文化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赋能效应,池州正积极推进池州傩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将傩文化、小三线文化打造成文化地标,培育城市文化IP,推动地域文化载体化、可视化。
在交流互鉴中“火”起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12月6日至8日,来自国内外古人类学相关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分享交流东亚古人类学研究最新科研成果,华龙洞遗址以崭新面貌、开放姿态迎接世界的目光。
“这次研讨会正是抱着开放的态度,希望能够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最先进的技术,把华龙洞这张名片越擦越亮。”在华龙洞遗址发掘现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对遗址的科学价值和保护利用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东至县持续加强华龙洞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建起了华龙洞遗址保护大棚、陈列馆,力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陈列馆二楼,特别设置了互动研学空间,市民游客可以在此聆听考古专家的讲解,参与模拟考古、捕鱼、制作石器、狩猎、采摘等体验游戏项目。
富硒红烧肉、腊味合蒸、羊肚菌鸡汤……12月11日上午,石台牯牛降聚龙大酒店厨师长胡坤正在后厨紧张忙活:“今年11月,酒店获评‘石台生态硒餐’示范店,目前我们共有18道‘硒餐’,食材都是精选石台本土农特产品,比如这道羊肚菌鸡汤,土鸡是从农户那儿收来的,搭配硒泉水用炭火慢炖8个小时制成……”用餐区域,游客王冬悠闲享受:“早就听说石台是中国生态硒都,今天特意过来体验‘硒餐’,口感非常不错,不虚此行!”
近年来,石台县创新融合硒文化与美食文化,打造“硒有好味”石台生态硒餐文化品牌,全力做好“硒品出山·引客来石”文章。“除在县内评选了5家‘石台生态硒餐’示范店,我们还在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地区开设了4家‘石台硒餐’体验店,以螺蛳鸡为代表的石台生态硒餐特色美食也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石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与对外交流合作股股长舒碧瑜说,如今,追寻“硒餐”来石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池马”现场,万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畅跑“三最赛道”,在流动的山水画卷中感受现代都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名胜的交融;秋浦河畔,中国石台公路自行车公开赛鸣笛开赛,数百支车队穿山越岭、傍水骑行,近距离感知池州诗歌文化和生态文化;38支队伍相约中国·大黄山路亚LCC俱乐部巡回赛,在共享“渔乐盛宴”的同时,领略“千年杏花村”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一场场文旅交融的精彩活动,成为城市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展示了池州形象,提升了城市影响力。
推进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已经成为我市持续不断开展的一项事业。“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重点在‘解’,难点在‘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我市文化资源,发挥优质文化的内在动力,以文化基因的源头活水赋能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享有盛誉的文旅名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江怡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