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安庆各地各行各业或未停歇、或抢先复工,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业生产车间里,机器声轰鸣,智能化设备齐上阵加速生产;文旅产业不停工,抢抓春节假期,推出系列活动和文旅产品;乡村产业早开工,抢抓生产,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工业开机有亮点
2月4日,正值大年初七,位于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环新集团各个子公司生产车间里,智能化机器人、数字化设备正在运行,现场工人井然有序地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一人多机”的生产操作。集团事业发展部部长李汪明介绍,集团各企业基本都于大年初二复工,生产一线4000多名职工全部到岗,三班不停机,连续生产。目前,各企业订单已经排至3月份,发动机动力系统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通过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成功构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化为抓手,不断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赋能企业自身及行业发展。”李汪明说,下一步,环新集团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部署,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深化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汽车行业和安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月4日上午,在宜秀区杨桥镇杨桥村的一处农户院中,一辆新能源汽车正停在院中充电,汽车旁是几块光伏板和储能设备。汽车的成功充电,标志着光伏板配置桐城国轩119AH电芯“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次并网成功。桐城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利用光伏储能,探索让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充电桩走进普通人家,走进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桐城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M300生产车间内,一个个工业机器人正快速运转。“春节期间,桐城国轩每天有5万支新能源锂电池下线。”国轩公司董事长江平介绍,这个春节企业未停产,加足马力冲刺“开门红”。
桐城国轩是我市“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新路径上第一个落户安庆的百亿级以上的项目,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0亿元。在桐城国轩的带动下,力翔锂电池铝壳盖板生产线、华勤新能源汽车塑料配件生产线等新能源动力电池上下游优质项目纷纷选择落户桐城。
去年8月,《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正式印发。桐城市被明确为群主引领型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桐城国轩新能源电池二期、浩智汽车电驱电控、中鼎(桐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打造新能源汽车“三电”制造基地。新年伊始,桐城市向“长三角地区重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奔驰之箭“已然满弓待离弦”。
文旅争先有热度
这个春节,位于太湖县江塘乡的田园大塘综合体,游客不断,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2月2日上午,不少游客入住田园大塘综合体,他们体验着当地民俗,品尝着农家菜肴,也热衷参与“小火车”、极限越野、丛林穿越等亲子娱乐项目。“现在的乡村越来越美、越来越热闹,假期在安庆玩了一圈,对安庆乡村文旅的发展很惊喜。”新婚燕尔的山东姑娘谢佳欣和丈夫在安庆游玩了不少景点,最后两天选择在田园大塘体验当地的年味、民俗。
据田园大塘综合体总经理宋柳林介绍,春节期间,田园大塘立足太湖县本土文化,推出一系列特色年味活动,并在吃、住、游、乐、购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随着安庆持续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乡村美起来,也潮起来,乡村游正成为游客的重要选择。
一张竹椅,一杯咖啡,面朝青山云海,2月3日上午,位于潜山市痘姆乡鞔鼓村的南北咖啡店门前,游客一边赏美景一边品咖啡,这个春节假期,南北咖啡店的主理人胡瑞和咖啡师们一日不停地奔忙着,他们还推出冬日围炉煮奶和田园烧烤等乡野特色产品。
“春节假期正是客流高峰,我们抢抓机遇,希望能用好的理念和服务,将安庆这座城市推荐给更多外地游客。”据胡瑞介绍,春节假期至今,痘姆田野咖啡和王河巴厘岛营地共卖出5800多杯咖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来喝咖啡的,不少都是天柱山的游客。近日,天柱山迎来降雪,俊峰雪景吸引了一批游客登山,“很美,”2月3日,来到天柱山旅游的池州人姜宇轩说,不仅有好风景, 也有丰富多彩的文旅项目令其眼前一亮,其中,最吸引他的,是“天命人cosplay(角色扮演)”秀。“有热度,有新意,有看点,听说四季皆不同,我还会再来。”姜宇轩说。
乡村振兴有卖点
2月1日,在望江县太慈镇马山村的养殖基地,村民江水根早已复工,喂鸡、巡栏、清洗、出货……这个假期,江水根很忙,也收获满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年能增收3万余元。”江水根笑着说。
2022年,马山村为破解村内百余亩苗木基地效益低下难题,积极探索林下养鸡新模式。发展至今,这座由马山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的养殖基地,一年出栏7000余只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左右。
不仅有养殖业,在当下的安庆乡村,越来越多村民乘上互联网的东风,为家乡带货。
岳西县石关乡石关村,地处海拔1千米的大别山深处,村民余英霞1月29日就早早复工了,写文案、分段拍摄、选配乐、剪辑,炒晃粑、制作豆腐乳、制作高粱饼,一个又一个推荐当地美食的视频制作完成。去年年底,余英霞开始自己拍摄、剪辑视频上传网络,主题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民俗,目前在各个平台收获近5万名粉丝。“独立完成短视频制作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越来越熟练,卖出越来越多农特产品。”余英霞说。
开年即开跑,起步即冲刺,在连日来的采访过程中,洋溢在复工者脸上的,多是笑意,他们个个干劲十足,正奔赴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全媒体记者 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