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举行。这是继去年之后,宜昌再次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进一步彰显了宜昌坚持“工业强市、产业立市”不动摇的鲜明态度。会议对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进行了深入部署,必将推动宜昌加速驶入整体提升的“快车道”,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加快新型工业化是落实“三个重要”新定位的必然举措
要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工业经济必须挺脊梁
要成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工业经济必须快转型
要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经济必须打头阵
从三个维度
深化对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回望过去
这是宜昌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立足当下
这是宜昌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展望未来
这是宜昌乘势而上的必然要求
落实“五大举措”
筑牢工业强市主阵地
锚定“集群式”发展路径
聚焦主导产业,锚定“集群式”发展路径,持续壮大产业规模,让强者更强、优势更优。各县市区要各展所长,重点培育壮大1-3个根植性的主导产业集群,力争今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破零”。
聚焦“制造业”主攻方向
传统产业要加快改出新动能。持续引导企业“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新兴产业要加快培育新优势。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聚焦优势产业,持续培育新的增长点。未来产业要加快打造新亮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抢占新赛道。
做好“产学研”融合文章
继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科研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依托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挑大梁、当主力。
突出“数字化”转型主线
深入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提能升级。培育一批数字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全国“单项冠军”。打造一批智慧场景、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建强“一区三园”数字经济发展主阵地,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建强“大园区”承载平台
进一步优化开发区规划布局,确保满足未来5-10年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各园区产业规划,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分类引导产业项目、工业企业向相应园区集中,每个园区集中力量发展1个根植性主导产业。坚持“市区一体、市县联动、共建共享”,形成全市上下发展“一盘棋”。
突出“三个新”
打赢招商引资攻坚战
深化“五个一”产业链招商新机制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达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连锁效应”。进一步把工作机制推深做实,抓紧出台龙头企业培育系列政策,特别是各县市区要加快建立工作机制。切实强化服务保障意识。高度重视企业提供的招商信息,大力支持企业正在接洽的项目,对新老企业一视同仁。
大胆探索高质量招商引资新方式
加快推动“招商政策”向“产业政策”转化。善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问题,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市场化转型。探索差异化招商引资方式,依托乡情纽带鼓励返乡投资,促进楚商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总部回迁、人才回乡。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标杆
深化政务服务创新,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着力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从“只进一扇门”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不用跑”的跃迁升级。持续优化法治环境,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精准把握司法尺度和温度。全力解决企业难题,在一线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通过回应一个诉求,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一批问题。
做到“三个坚持”
跑出跨越赶超加速度
坚持高点定位、抬升标杆
切实强化“支点意识”,坚决突破“地级市”思维,以“支点标准”谋全局、干大事,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
切实强化“争先意识”,推动全市工作向更高定位对标、行动向更高标准聚焦、力量向更高要求集中,真正把省委赋予的“定位”变成名副其实的“地位”。
坚持改革创新、敢打敢拼
进一步凝聚起“能为必可成、一切皆可期”的发展自觉与拼搏韧劲,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年”活动为抓手,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走出舒适区、敢闯无人区、勇蹚“深水区”,对于先进地区已有的,我们要学着做;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我们要试着做;别人没做或没做成的,我们要探索着去做。
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
继续发扬实干苦干精神,对既定的工作要快速高效地办,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坚决吹响“首季必胜”的冲锋号,加快推动扩投资、促消费、抢外贸“三维发力”,壮产业、育企业、稳就业“三业并举”,争政策、强招商、抓要素“三向联动”,持续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全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干部要做到“三个牢记”
●牢记自己的身份
●牢记自己的责任
●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
资料来源: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记者 杨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