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傩仙镇,热闹非凡的傩文化节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程春桃和儿媳妇在准备素年食材。
傩戏表演。
“陵阳锅子百家宴”现场。 春节,又叫“过年”,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有一个世世代代相传、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名字叫做“年”的怪兽,每到大年三十都会来到人间为非作歹,世人不堪其苦。后来,有一个神仙“作法”驱赶“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而每至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红纸等,并衍生出其他活动,从而有了过年的习俗。
传说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关于过年的很多习俗却是薪火相传,其中不少习俗已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春节”本身。去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
当“非遗”遇上春节,又会绽放出怎样的精彩?在池州,春节期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联袂上演,为新春增添了节日氛围,为年味注入了文化内涵。一个个传承至今的习俗,承载着人们阖家团圆、感恩祈福的朴素情感,饱含着社会包容、和谐共生的美好追求。
一个荤年,一个素年
大江南北,人们过年的习俗各不相同,但大都把除夕的年夜饭看得最重。既然是年夜饭,当然只在大年夜吃一次。一大家子围坐一起,其乐融融。然而在九华山风景区,年夜饭却要吃两次。原来,当地有个很特别的年俗,即人们要过两个年——荤年和素年。
九华山人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鸡鸭鱼肉、美酒佳酿样样俱全,这便是过荤年。而除夕这天,人们则吃素食、不饮酒,吃过斋饭再守岁、祈福,这便是过素年。
“九华山人过荤年和素年,与九华山佛教文化密不可分。”池州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费业朝说。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无论僧人还是山民,生活方式皆以素食为主。到了清朝至民国时期,九华山商户、游人增多,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局面。“为尊重历史习俗,当地居民在腊月先过荤年、再过素年,流传至今。”费业朝说。
1月27日上午,农历腊月二十八,九华街两旁、家家门口都挂上了红灯笼,春节氛围浓厚。此时,九华街居民程春桃家正在准备荤年年夜饭。她说,荤年的年夜饭以荤菜为主,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餐桌上必须要有一道“和气菜”。
说话间,程春桃将盘中五花肉倒进锅里,煸出油脂后,放入黄花菜、木耳、豆腐等食材,大火翻炒。这些食材看似普通,可融合一起,在高温和油脂的催化下,激发出了别样美味。“‘和气菜’寓意和和气气,讨个好兆头。”
晚上6时,程春桃家的年夜饭开席了,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荤年。以前过荤年,当地居民很“低调”,家家户户不贴春联、不放爆竹、紧闭大门。如今已然没那么多讲究。
吃过年饭,程春桃洗碗时用了一样特别的东西——草木灰。“草木灰呈碱性,去油效果好,过去没有洗洁精,就用这个洗碗。”九华山人过完荤年,不仅要把所有的荤食收藏起来,而且餐具上也不能沾一点荤腥,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过素年。“现在用草木灰洗餐具,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程春桃说。
过罢荤年,便是素年。1月28日,程春桃和儿媳妇蔡凌玲早早地起床做准备,虽然过素年是吃全素宴,可是素菜的烹制工序要比荤菜复杂得多,准备的时间也更长。
一直以来,九华山人对素宴有着极高的标准,不仅要食材丰富、色香味美,还要“以假乱真”。厨房里,程春桃将各种新鲜的蔬菜、豆制品、干菜、冬笋……洗切配好,接下来她的双手仿佛拥有了“魔法”,将一道道素菜变成了“荤菜”。
“现在我来做一道‘素排骨’。”程春桃将土豆切成薄薄的长条,卷上红薯粉皮,这时候“排骨”初具雏形。她将“排骨”裹上脆皮粉,放进六成油温的菜籽油里炸制定型,最后配上番茄酱红烧,这样一道红烧“素排骨”就制作完成了。从形态上看,它色泽红亮,与真正的红烧排骨并无两样,尝上一口,软软糯糯、酸酸甜甜。
每年春节期间,很多外地游客也专程赶来九华山过素年、尝素宴。朱凤英在九华街经营一家饭店,她家推出的素年宴深受人们青睐。春节期间,饭店生意火爆,她和厨师陆小鹏每天都要为客人精心烹制传统素食。
“素食主要原料就是本地的豆制品,但要把它们做得像荤菜,厨师的手艺是关键。”朱凤英说,九华山素食除了注重食材搭配,还要严格控制膳食总能量,尤其是糖、盐、油的用量,这也符合现代人健康养生理念。
如今,食物种类越来越多,九华山素食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陆小鹏有着10多年制作素宴的经验,这些年他将很多九华山特有食材融入进来,开发不少地道美食,让素年更有“味”。“在不断调制中,我发现九华黄精和百合是‘最佳拍档’,两者一起搭配蒸制,既美味又健康。”陆小鹏介绍说。
春节前,内蒙古游客白智慧一家来到九华山过素年,朱凤英为他们准备了一桌清淡美味的素宴。“以前觉得素食肯定不好吃,直到尝到九华山素宴后,才彻底改变看法,这些素菜香甜鲜美,这趟‘素年之旅’不虚此行。”白智慧说。
九华山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过荤年和素年的习俗,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一。2021年,九华山荤年素年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尝百家盛宴,品亲情乡愁
在中国的饮食版图中,每一处地域都孕育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在青阳陵阳镇,每年春节前夕,这里都举行一场美食盛宴— —“陵阳锅子百家宴”,它集皖南传统菜肴之大成,具有浓厚的徽州民间文化特色;集敬老敬贤、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于一体,蕴含着一方百姓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陵阳锅子百家宴”主角当然是陵阳锅子,它的诞生与陵阳镇悠久历史紧密相连。陵阳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商贾云集,文人骚客多会于此。作为徽商北上途中重镇,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在陵阳交流融合,南来北往的商客带来多样食材与烹饪方式,为“陵阳锅子”的问世埋下伏笔。
以“陵阳锅子”为名办“百家宴”,源于陵阳“曹宁李谢陈鲍章林”八大姓的宗族活动。过去,每至年底,陵阳各个宗族会在自家祠堂举办宴会。宴会上,宗族会邀请在外经商、做官的乡绅,以及当地有名望的乡贤齐聚一堂,聚宗亲、商族事、济贫弱、祈丰收、保平安。如今,“陵阳锅子百家宴”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2018年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品牌。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一年一度的“陵阳锅子百家宴”民俗文化活动在陵阳镇天下粮仓景区盛大开启。600余名村民和游客同饮团圆酒、共品陵阳锅,在热闹非凡的场面中感受独特而又古老的民俗文化。
从清晨开始,陵阳镇的村民便忙碌起来。新鲜的食材带着泥土的芳香,被精心挑选后,送进厨房。猪肉,一定要选用当地农户自家饲养的土黑猪,肉质紧实、肥而不腻,瘦肉鲜嫩多汁,每一口都饱含着农家的质朴与醇厚;豆腐,是由当地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细腻嫩滑、豆香四溢,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 …
“陵阳锅子具体的制作过程很讲究,食材都要烧至半成品后,再放入锅中,依次层层叠加。”陵阳镇街道党总支书记吴清文说。“陵阳锅子”,又叫“陵阳一品锅”,一口铁锅,五花肉、干笋、干豆角、豆腐、豆干、粉丝、黄花菜、炒米丸子,层层叠叠,荤素搭配,看上去不过是大杂烩,其实制作程序繁杂且费时,一锅做下来,往往要花上一天时间。“我们这儿家家户户过年都会烧这道菜,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边吃边聊,觉得味道更鲜美了。”陵阳镇梅山村村民钱菊花说。
“陵阳锅子”鲜香味浓、滋味醇厚、油而不腻、营养丰富,带有浓厚的地方烙印。“陵阳锅子百家宴”,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陵阳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如今,“陵阳锅子百家宴”成为陵阳镇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我从合肥来,这种陵阳锅子在城市是吃不到的,味道真好,而且还有一种当地特有的烟火气息。”游客许斌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陵阳锅子百家宴”就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中,滋润着那份对传统、对家乡的深情。它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归属感。
当天色渐晚,陵阳古镇的灯火依然通明,人们还沉浸在这场美食盛宴的欢乐氛围中。“陵阳锅子百家宴”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它将带着陵阳人民的热情与传承,走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远方人领略到这舌尖上的乡情与温暖。
千年傩戏,古韵新生
面具一戴,傩戏开演。
2月6日下午,第二届傩文化展暨池州傩仙镇首届傩王争霸赛在贵池区傩仙镇景区举行,吸引了来自贵州、江西、安徽的7支代表队同台竞技,争夺“傩王”称号。
“古老钱来古老钱,里面四方外面圆,高山不见前山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伴随着古老的腔调,第一个参赛节目《舞伞钱》正式表演。只见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穿戏服,一人转动着五色伞,一人挥舞着钱币。
“五色伞为天之表象,象征阳;古钱系地之表象,象征阴。伞和钱币旋转不止,乃乾坤旋转之意,寓意天地交泰、阴阳合和、万物化生。”今年63岁的参赛者汪国治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村里人唱傩戏,如今自己表演傩戏30多年了。以前,不同家族会在各自的“社”附近举行傩事活动。如今,千年傩戏成了节目走上了大众舞台,让他十分欣慰。“比赛有利于互相交流借鉴,大家毫不犹豫就来参加了。”
在观众的阵阵叫好声中,《醉胡腾》《孟姜女》《跳五猖》《高跷马》《关公对刀》《秤杆提米》等节目轮番上演,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傩文化盛宴。
“在现场看傩戏表演非常震撼,尤其是高跷马,需要表演者穿着戏服在1米多的高跷上来回跳动。大家步伐矫健、精神抖擞,这与他们日复一日的苦练分不开。”来自淮南的游客陶桃感慨,“此次到池州游玩,看到了这么精彩的比赛,领略到了各地傩戏的风采,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回忆,真是不虚此行!”
池州傩戏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完整、发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古朴淳厚的魅力直抵人心,被誉为“戏曲活化石”。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傩仙镇正是以傩文化为核心,集文化展示、民俗表演、活动市集于一体的多元素街区。
走进傩仙镇,随处可见各类傩神形象、傩面具、傩服装等实物,景区内还通过图片、音乐、多媒体、NPC演绎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现池州傩文化的古朴原貌,呈现池州傩文化起源与发展历史。
“这里的傩文化气息特别浓厚,傩游快闪、傩王争霸赛等精彩的活动让我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来自合肥的游客夏雨不禁感叹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色古香的傩仙镇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迷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伴随着璀璨的烟花,可歌可泣的《傩王传奇》故事正式上演,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欢呼声。
“我们引进浙江象山影视城专业编导团队,以池州傩戏代表性剧目《打赤鸟》为素材,保留原本剧种风格,优化运用声、光、电等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技术,打造核心项目实景剧《傩王传奇》,向游客呈现一出精彩的傩王故事。”傩仙镇景区营销副总刘洁琴介绍。
在傩仙镇,不仅有热闹非凡的傩文化节目,还有创意十足的民俗市集。记者看到,傩仙老街两旁商铺围满了游客,游客们一边品尝着天池鱼丸、冰糖葫芦等美食,一边欣赏火壶、皮影戏等民俗表演,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十分热闹,年味满满!现场的演出真的太精彩了,大家看得非常过瘾。”来自南京的游客施德安告诉记者,傩仙镇里一系列充满文化味和参与感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新活力。
池州人的年味,少不了傩戏。春节期间,如何让傩文化更出彩,年味儿更浓厚?傩仙镇景区做足了准备。“在文旅部门的指导下,我们解码非遗,将傩戏元素融入旅游业态,既为传统傩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刘洁琴告诉记者,景区把握春节期间游客出游诉求,历时两个多月精心策划,推出“欢乐傩仙镇,地道中国年”系列文化创意主题节庆活动,推出了“火焰刀”“傩乡贺岁生旺火”等22个节目,每天在景区各处按时上演,为游客们送上一场场韵味十足的傩文化盛宴。
九华山荤年和素年、陵阳锅子百家宴、傩仙镇傩事表演……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是池州人对新年的记忆,更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池州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