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全市司法系统7个改革事项获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通报表扬——厚植法治沃土优化营商环境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5-02-19 08:47 来源: 黄冈日报
【字体:

  日前,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印发《关于2024年度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及成效明显地区的通报》,我市司法行政系统有7个改革事项入选(该报道见于2月12日第3版)。

  近年来,我市司法系统将法治作为贯穿营商环境建设的鲜明主线,通过柔性执法、招商护航、法治督察等创新实践,为市场主体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持续厚植营商环境“法治沃土”,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记者采访了部分受表扬的单位,了解他们是如何助力企业发展的。

  柔性执法有温度

  “首违免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执法的包容,也更坚定了合规经营的决心。”某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2024年8月,该企业因喷漆房设备故障导致废气排放违规,依法面临2万至20万元罚款。但因其属首次违法、危害轻微且整改到位,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依据“首违不罚”政策免予处罚,并协助企业申请到了71万元大气治理专项奖补资金,实现从“罚单警示”到“帮扶发展”的转变。

  无独有偶。周某等6人因在保护区违规垂钓,经教育后主动增殖放流2000余尾鱼苗,以公益行动修复生态;某运输公司车辆超限,执法部门在事实清晰、情节轻微且当事人放弃申辩的情况下,在43小时内完成处罚程序,较常规流程压缩80%时间。

  这些实践背后,是罗田县自2024年6月推行的“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柔性执法新模式。该模式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事项。

  “执法既要守住底线,也要传递温度。”罗田县司法局局长王椿介绍,该县构建“1+7+N”制度体系,以县政府实施方案为统领,7大执法部门细化操作规范,22家单位制定多项处罚裁量标准,并配套涉企检查备案、重大案件审查等制度,防止“小过重罚”“多头执法”。

  目前,“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柔性执法体系在红安县同步落地。红安县司法局搭建县乡公益服务平台,处理涉企案件,推行“简案快办”,融入便民服务,让执法有温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全流程护航招商

  “三度追加投资,总额近8亿元,这里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我们安心扎根。”湖北伯乐尔绝热材料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小龙表示。

  2024年,浠水、团风、黄州三地司法局以创建省级营商环境先行区为契机,推出招商引资协议全流程管理机制,为企业从签约到落地提供法治保障。

  浠水县建立“六位一体”管理机制:项目引进前严审用地合规性与企业资质,签约时县司法局、市监局联合审查协议合法性,履约中实行“一项一档”动态监管,全年服务项目100个,盘活低效用地400余亩。

  团风县创新“三三机制”,通过事前尽职调查、事中包保服务、事后兑现承诺,搭建“线上+线下”管理平台,推动企业招引规范、服务效能提升,协议兑现率提升至100%。

  黄州区则打造“研判-审查-兑现”闭环,2024年协助企业化解一批堵点,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全流程管理机制将风险防范贯穿项目始终,既保障政府承诺的严肃性,也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法治督察破顽疾

  2024年9月,英山县法治督察组深入11个乡镇和27家执法单位,针对营商环境痛点开展专项督查。面对发现的18项问题,县委依法治县办联动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召开“五方会谈”,通过法治建议、监察督办等方式推动整改,并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涉企争议化解等长效机制。

  同期,蕲春县对行政诉讼败诉率高、群众投诉集中的15家单位开展靶向督察,督促整改多项执法不规范问题,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两地还探索“三创三化”路径:创优督察机制,实现问题分类处置标准化;创新联动模式,提升执法监督合力;创新整改举措,确保问题销号清零。

  “法治督察不是找麻烦,而是筑防线。”英山县司法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专项督查,当地化解涉企积案5件,推动执法单位建立经济影响评估、行政检察等制度,市场监管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从执法模式创新到招商法治护航,从督察机制完善到争议实质化解,黄冈市司法系统的7项改革举措,形成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法治正成为黄冈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黄冈市司法局局长董成钢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改革经验向全域覆盖,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在政策稳定性、执法包容度、服务精准性上持续发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法治保障。(记者 李娇 通讯员 付星 夏行)

  审核人:范学鳌

  责任编辑: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