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来自阳新县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阳新县GDP为536亿元,增长7.3%。而在2021年,该县GDP为335.75亿元(含太子、大王两镇),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2023年,阳新县GDP为494亿元,增长17%,增速全省第一。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536亿元,以7.3%的增速名列全省前茅,在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位列第48位。
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阳新县以“工业强县”为核心、链式发展为路径、城乡融合为支撑的强县工程战略的成功实践。
链式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
“十四五”以来,阳新县以“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生态,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融合多要素、区域协同联动等策略,将地方特色产业转化为经济增长引擎,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大循环。
通过强链补链,该县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引入远大医药等武汉都市圈龙头企业,形成“研发—生产—物流”一体化链条。
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作为武汉都市圈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于2023年在富池镇投资5亿元建设远大生科大健康营养品生产线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2027年可实现产值约4.5亿元,2030年可实现产值约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个。
阳新县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机制砂生产线,年产能超1亿余吨,在长江流域为最大供应商,特别是精品机制砂具有领先地位。如今,该县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从矿石开采到成品运输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成本降低12%,能耗下降5.3%。
2024年,阳新县原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贡献率达县域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时至今日,该县已形成新材料、生命健康、品牌鞋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对劳动力的集聚能力。
数据是有力的:2024年,阳新县生物医药产业链主企业达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5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此外,通过跨域协同,依托武汉都市圈资源,阳新滨江工业园与黄石新港联动,打造“港口+产业”模式。2023年,棋盘洲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带动进出口额增长483.6%,外向型经济成为新增长极。
来自阳新县经信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阳新县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稳居全市前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达2150万元,产业链附加值提升明显。
城乡融合:
从“县域短板”到“全域振兴”
阳新县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抓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作为全省“双集中”试点县之一,近年来,阳新县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城东新区与城北工业园形成“产城融合带”,吸引10余万人口集聚。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阳新县城常住人口增长13.5万人。到2024年,阳新县城镇化率达到50.2%,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县域短板突围、城乡协同振兴”的典型样本。
随着人口集聚,阳新县消费市场持续活跃。“荆楚购”等活动精彩纷呈,2024年,铜锣湾广场如期开业,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全市第一。
仙岛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通过验收,天空之城入选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乡情韵阳新”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2024年“五一”假期,阳新各旅游景点人气爆棚,全县接待游客人次及旅游收入创下假日旅游历史新高,共接待游客约60.3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4.31亿元。
武阳高速通车,基本实现“镇区15分钟上高速”。近年来,阳新县新建智慧停车场9个、充电桩200余个,借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兴国镇老城区片区,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白沙、陶港等镇区……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该县以发展“五个一”特色农业(一壶油、一片茶、一只屯鸟、一条鱼、一篮果)为指引,推动阳新柑橘、网湖鳙鱼进入盒马鲜生。“富川红”“阳新芽茶”荣获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会金奖,阳新屯鸟全产业链初步形成,获评全国品牌兴农典型案例。
另外,农村寄递物流实现327个行政村全覆盖。从仙岛湖畔到鄂赣边陲,和美乡村建设在富川大地遍地开花。
在产业升级上,阳新县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的转变。该县以屯鸟(番鸭)、网湖鳙鱼等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构建“种养—加工—文旅”全链条。
屯鸟产业通过保种选育、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开发罐装汤品、卤制品等30余种产品。随着县、企、校合作加深,阳新屯鸟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年加工产值可达2.2亿元,覆盖50余家养殖基地,带动就业3000余人。
在工业集群化发展上,阳新经济开发区聚焦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产业,吸引返乡企业家与武汉都市圈龙头企业入驻。
位于阳新城东的教育城占地700余亩,总投资14亿元,新增1万余个学位,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公共服务。通过“富川英才”计划,该县引进高学历人才100余人。
“阳新鞋匠”是全省知名劳务品牌,近些年,阳新县吸引近4万名“阳新鞋匠”返乡创业、就业,带动制鞋产业形成“五位一体”体系,获评“中部鞋都”、湖北省特色小镇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全县拥有制鞋相关企业680余家,年产各类鞋产品达4500万件。2024年,阳新县鞋产业总产值达35.13亿元,实现税收4500余万元。
创新驱动:
从“要素依赖”到“科技赋能”
以科技创新破解资源约束,培育新质生产力。近些年,阳新县通过创新驱动,逐步摆脱了“要素依赖”发展老路。
平台建设多点开花。2023年8月,阳新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率洲管理区挂牌成立,标志着该县在提升农业基础科研能力、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方面有了新的“智囊团”。
该研究院以湖北师范大学为技术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农业为宗旨,致力于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发展现代化,推动阳新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阳新县已实现镇区科技特派员全覆盖,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20%。
绿色转型稳步推进。阳新县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筑垃圾处置中心投用,空气优良率居黄石首位;2023年,阳新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通过省级绿色复核,万元GDP能耗下降明显。
不久前,省经信厅公布2024年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名单,落户阳新经济开发区的湖北腾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入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标志着我们在提升企业软实力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有助于我们吸引优秀人才、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该公司董事长陈明华说,数字化转型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目前,该公司已实现了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
2024年,阳新县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3家,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远大生科、恒驰电子、高能鹏富等16家企业分别入选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创新型县通过验收。
工业强县:
锚定“百强县”启动“第二个倍增计划”
近年来,阳新县将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通过两轮“工业倍增计划”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2023年,阳新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83亿元,同比增长102%,首次实现产值翻番。生物医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贡献显著,其中远大医药富池工业园、弘盛铜业等重大项目投产,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52.1%。这是阳新县实现首轮工业倍增。
2024年,阳新开启“工业二次倍增”工程,聚焦新材料、绿色建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重点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
该县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引,紧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服务模式,推动项目建设。
锚定“百强县”的阳新路径,在省市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2024年,阳新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强县工程,以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奋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工业提质,启动“第二个倍增计划”,推动工业含金量(高技术占比)、含新量(数字化)、含绿量(低碳化)同步提升;城乡融合,加快高铁片区建设,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开放协同,深化与武汉都市圈产业协作,力争2025年进出口额突破200亿元,巩固中部开放门户地位。
可喜的是,2024年,阳新县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在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赛马制”领跑区位居前列。
“阳新将坚定不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实施工业千亿强县行动,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争创强县工程考核先进县。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上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阳新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以县域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升级激活内生动力、城乡融合畅通要素循环、政策创新破除制度壁垒”,该县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全域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春日的阳光洒进城市、洒向村落,富川大地,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曾经的国贫县到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阳新县用短短5年时间书写了县域经济“逆袭”的典范。其核心经验在于:以链式思维做强产业,以城乡融合夯实基础,以创新驱动突破瓶颈。
该县以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生态,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三产融合、城乡协同和区域联动。纵向深耕,从种源到加工的全链条把控,提升附加值;横向融合,农业与文旅、科技、数字经济等多维嫁接;区域开放,借力都市圈资源,嵌入更大经济循环。
这一模式不仅推动GDP五年增长84%(从2019年的290亿元到2024年的536亿元),更成为中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这一“强县密码”为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未来,随着“百强县”目标的实现,阳新或将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版图中又一闪亮坐标。(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严丽 易相志 明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