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四普”高分报表,实施文物系统保护工程、文物平安建设工程、文物考古研究工程等五大工程……2月20日,全市“四普”工作推进会议暨文物局长会议召开。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我市文物系统将迭代文物工作体系,进一步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物保护利用标志性成果。
2月20日,全市“四普”工作推进会议暨文物局长会议召开。受访者供图
服务有温度,区县博物馆覆盖率达100%
本次会议回顾了我市2024年文物系统工作,安排了2025年主要任务。
据介绍,2024年,是重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文物系统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具体表现为:
工作保障有力度。我市文物活化利用改革纳入市委“三个一批”加快实施,文物保护纳入“文化报表”晾晒,市人大、市政协积极建言献策,市级部门大力支持,区县全力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大保护”格局。
保护管理有精度。红岩文化公园二期主体完工,秀山巨丰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形象进度超70%,申遗由2项增加到4项,“四普”进度居全国前列,实地调查覆盖率、野外到达率、“三普”复查率实现“3个100%”;文物火灾事故零发生,全市文物总体安全。
公共服务有温度。全市区县博物馆覆盖率达100%,等级博物馆增长62.5%;精品展览、活动层出不穷,4202万人次走进博物馆、增长10.5%;湖广会馆、开埠遗址公园、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等文博场所成为新的文旅地标。
队伍建设有广度。我市各级文博机构队伍大幅增强,博物馆从业人数增长17.3%,文博系统获省部级表彰12项,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挂图作战,交出“四普”高分报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要求。
全市“四普”工作推进会议暨文物局长会议召开。受访者供图
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6万处,新发现1420处……去年,重庆在全国率先成立“四普”机构,以“早”开局、“快”起步、“稳”前行、“新”贯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举措,质效并举,推动“四普”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工作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我们要一鼓作气、锚定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打好打赢‘四普’攻坚战,确保交出一份‘四普’高分报表。”会议上,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幸军表示。
今年,全市文物系统将集中力量攻坚新发现,大力查漏补缺,加大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确保重点区域、消落区调查、重点行业、特色资源全覆盖。
严肃精准推进消失文物核查问责。全面梳理和逐一调查核查文物消失、撤销、损毁情况,建立台账清单,核准到底、直盯到底、查处到底,做到严肃核准消失、撤销文物,严肃依法提级处理,严肃推进线索移交。
构建权威准确的数据库。严格执行普查标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审核数据,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信,健全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尽快完成数据报审、扎实开展文物登记公布;全方位开展宣传报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生动反映“四普”过程和成果。
实施五大工程,打造标志性成果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印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今年,我们除了要努力交出一份‘四普’高分报表,还要勇于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自觉把文物工作放到全市大局中谋划思考,系统迭代文物工作体系,进一步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物保护利用标志性成果。”会上,幸军称。
据悉,今年,我市文物系统将大力实施五大工程,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
大力实施文物系统保护工程。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维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实施一批影响重大、集中连片、带动性强的项目;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完善文物法定工作,全面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市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强化一体协同保护,统筹推进文物、历史建筑、非遗等保护传承。
大力实施文物平安建设工程。始终绷紧文物安全之弦,全面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全力守护好一方平安。保持“实”的态度,完善文物安全责任制,全面压紧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管理使用人直接责任;拿出“硬”的措施,加大文物巡查频次和力度,健全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坚决做到隐患不排除不放过、治理不到位不销号;坚守“严”的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物,完善文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社会监督衔接等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大力实施文物考古研究工程。坚持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全面推进考古研究,解码巴渝大地“无字地书”。致力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深入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为抓手,系统发掘巴文化代表性遗址,构建巴蜀地区文明标识;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建好用好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动大足石刻、红岩等申报国家文化地标,发挥文物涵养城市精神的重要作用;致力于提升能力、扩大影响,树立“大考古”理念,推进考古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一体化。
大力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做好融合文章,让文物焕发生机、创造价值、赋能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保护利用成果,建设成渝古道、川渝石窟寺等文物主题游径,打造红色游、三峡游、石刻游、抗战游等具有国际范、巴蜀韵、重庆味的精品线路;推动博物馆提质发展,丰富提升“五大博物馆群”,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推动文物交流合作,全面推进白鹤梁、中国传统盐业遗产、蜀道(重庆段)、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申遗。
大力实施文物夯基固本工程。加大政策、人力、科技等全方位投入,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夯实政策体系,系统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提出科学的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措施;夯实队伍建设,推动力量匹配与保护任务相适应;夯实科技支撑,建好用好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提质建设文物科研基地,让科技赋予文物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