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4年累计带动近4000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 宜昌以工代赈发放4800万元劳务“红包”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5-03-20 07:31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52岁章德华,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汉马池村的脱贫户。去年11月起,他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工程务工两个多月,已挣了1万多元。“做小工一天收入是180元,做几天拿几天的钱,蛮灵活。”他说,每天收入比平时在镇上打零工还多几十块钱。

  章德华所参与的工程项目是宜昌以工代赈项目之一。仅这一个项目,预计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21人,其中脱贫人员31人、一般户41人、易地搬迁户49人,可发放务工报酬167万元,占到项目总投资的41.75%,人均增收1.38万元。

  4年来,宜昌市通过多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带动全市乡村近4000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发放4800万元劳务“红包”,实实在在增加了低收入群众收入。

  以工代赈 带动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以工代赈主要就是为了帮扶低收入弱势群体,补齐农村低收入的短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远安县旧县镇石桥坪村白马山茶叶种植基地,海拔达1000米。去往基地的水泥路已拓宽,新修的挡土墙更为夯实,避免滑坡危险,蓄水池的修建解决了茶园用水难题。

  61岁的徐祖海是当地脱贫户,常年靠种茶叶、打零工,每年收入一万多元到两万多元不等。“去年半年多时间,在这个工地上踏踏实实挣了4万多元,还能照顾家里。”

  据了解,去年该镇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山下40多名像徐祖福这样的脱贫户就近就业,增加了收入。

  在省发改委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21年至2024年,宜昌市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54个,共争取中央及省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7970万元,涵盖我市宜都市、远安县、夷陵区等10个县市区,涉及潘家湾土家族乡、茅坪场镇、分乡镇等46个乡镇街道。

  通过项目实施,全市共完成道路203.59公里,农田整治358亩,小型桥梁、涵洞、水塘等40座,堤防和干渠共57.15公里,各类管网65.21公里,改造茶园1800亩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

  截至2025年2月底,54个项目中已完工项目49个,其余5个在建项目均为24年度示范工程项目,预计今年5月全部完工。目前,已带动当地群众3870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800万元,设置公益性岗位124个,开展技能培训3367人。其中,已吸纳易迁群众472人,发放劳务报酬420.18万元。以工代赈项目有效拓宽了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增收的渠道。

  一举多得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通过改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得以改善,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远安县旧县镇关西村,村里的公路正在改造拓宽中,不远处的堰塘也在加固修复。村级公路翻新改造拓宽后,将告别“车过一阵灰”的现象,减少交通隐患。该村每年举办的龙虾节,有了良好环境支撑,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堰塘修复蓄水后,将有效解决附近数十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旧县镇花林寺村则将以工代赈项目聚焦在河道清淤和污水治理。治理后的河道焕然一新,村民走在河道边就像逛公园一般。村里河沟中,新的污水主管道已放置其中,居民生活污水将接入主管道,集中进行处理。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村民们盼望着溪水潺潺的景象去而复返。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以工代赈项目选定9条乡道进行拓宽、升级改造,不仅吸纳了本乡及长阳、五峰的村民就近务工,还大大改善了三地交界乡村的道路通行条件。

  创新方式 把钱用在群众增收刀刃上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以解决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项目谋划力度,采用更多灵活发包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节约项目前期各项支出,让更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和劳务报酬发放,最大程度让利于民。

  今年起,宜昌将积极推广村民自建等新模式,优先支持通过组建县乡两级政府乡村建设公司、劳务公司、村级劳务合作社或施工队、村民理事会等方式自主建设管理的以工代赈项目。

  同时,将强化以工代赈全过程监管,建立“红黄蓝”工期预警机制,继续推行“一卡通”平台或银行卡发放劳务报酬,确保资金每月直达群众账户,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中央资金的30%。(记者陈飞 通讯员陈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