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云涛 周文瀚 张永胜)在长江芜湖段,一艘艘船上的污水储存柜里立着1根1.2米长的“探针”,通过上方连接的传感设备,船舶的污水就能被精准计量、实时上传——这就是芜湖依托“黑科技”智能液位计首创的船舶生活污水全过程在线监控体系。目前我市已为常年靠港作业的1200艘运输船舶和18套岸上接收设施、25艘水上接收船舶、8辆岸上接污车安装该设备,打通了船舶水污染防治从船到港再到城的“最后一公里”,全港各类船舶污染物接收量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船舶水污染防治一直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尽管《安徽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已全面实施,但仍有船主或事前偷开管路、“体外循环”,或事后伪造联单、虚假交付,存在监管盲区。于是,芜湖交通海事部门直击技防能力不足的痛点,创新拿出“釜底抽薪”之策——绕过管道,直接通过设备探入船舶污水储存柜内部,从而实现对水位情况的实时监控,由此催生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船舶生活污水全过程在线监控体系,并申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5项。
“全天候、全过程、全时段”是这套体系的核心优势。平台融合北斗卫星定位、物联传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船舶污水排放、接收、转运、处置各环节的实时液位监测、实时流量验证、电子联单自动比对与数据传输,一旦发现液位异常或流量不匹配,立即触发预警并推送至执法终端,形成管理闭环。记者在监控大厅看到,船舶排污作业时,工作人员可根据船舶液位下降和码头污水柜液位上升的实时数据进行双向验证;如船舶一定时间内无排污记录,疑似船舶未按规定使用污水箱;如船舶有排放记录而液位无变化,疑似虚假排放;如船舶液位下降而无排污记录,则疑似偷排直排……
据统计,截至目前系统平台共审核推送报警信息278条,已全部闭环处置;电话提醒和宣传约1.6万次,被监管船舶污水排放量同比提升31%,偷排瞒报等行为显著减少,大数据显示船舶“一到芜湖就规范作业了”。
以科技创新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是大势所趋。目前,该系统已打通“船—港—城”数据壁垒,全面接入芜湖“智慧长江”平台,为长江大保护再添一双慧眼。同时,被列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案例,被安徽省交通厅要求全省复制推广。“科技让监管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防控’。”平台负责人表示,目前芜湖已完成包含安徽5个沿江港口城市为主的安徽平台的升级改造,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深化“船港城”协同,为长江大保护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