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蕲春县管窑镇楼岗村丝瓜络种植基地,9万棵青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正抢抓时节浇水。
“从种植到销售,宁波技术员全程指导,产品不愁销。预计每亩可增收1000元,带动50户村民年均增收1.4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涛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
今年五一期间,宁波市出资帮扶建设的团风县牛车河文旅展示中心,正式亮相试营业,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兼具荆楚风情与江南韵味的建筑群,正以“共富工坊”的创新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宁波市象山县海洋产业促进局挂职干部舒展介绍,甬黄合作资金投入不仅建成文旅地标,更撬动了社会资本跟进开发月亮湾露营基地、东岳花海等项目,形成“文旅展示中心+特色景点”的协同发展格局。
从丝瓜络田间的劳动喜悦,到牛车河畔的“共富工坊”,甬黄合作以来,这条山海相连的共富之路,以“黄冈所需、宁波所能”为支点,不仅让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跨越地理阻隔,更让两地人民的心紧紧相连,勾勒出一幅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从“行路难”到“通途畅”——
基建赋能打通乡村振兴“任督二脉”
在麻城市阎家河镇桃林河村,一条拓宽至5米的乡村柏油路正在加快建设中,沿河石坎整齐坚固,曾经的“会车难、运输难”将成历史。
2025年3月,宁波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发起公益募捐,动员万邦、德威等8家企业筹集50万元,破解了该村因资金短缺而搁置多年的修路难题。村支书徐凯平感慨:“这条路不仅是农产品出山的致富路,更是游客进村的幸福路。”
从道路硬化到水利工程,从桥梁修缮到环境整治,一项项“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甬黄合作以来,宁波发动爱心企业累计投入423万元,支持20个村实施道路硬化、桥梁修缮、水利设施改造等项目。
基础设施的改善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引擎。在麻城,板栗、茶叶等特产通过“麻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专线直达国际市场,物流成本降低20%。
“基建先行”的战略选择,体现了甬黄合作“既谋当前,更利长远”的智慧。甬黄合作宁波工作队队长孙列表示:“结对帮扶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聚焦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
从田间到海外市场——
产业振兴锻造乡村“造血内核”
在蕲春县管窑镇楼岗村,宁波慈溪的丝瓜络种植技术“跨省落户”,丝瓜络试验田绿意盎然。这一源自宁波慈溪的特色产业,通过“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赋能,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宁波技术人员驻点指导,引入滴灌技术和有机种植模式,预计年产值突破140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增至60万元。
在此基础上,慈溪市文旅局挂职干部励孟挺牵线黄梅县依托甬黄合作建设农业示范园,吸引宁波市黄冈商会执行会长盛江兵返乡投资,打造丝瓜络加工产业链。
在浠水县绿杨乡,一场“线上云推介+线下实地访”的产业对接会,促成宁波10家企业捐赠30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园建设。地标优品展览馆、电商中心、特色民宿等项目拔地而起,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全链条。
“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百余名群众就地就业,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绿杨乡党委书记华小章介绍。
坚持帮扶与市场开拓并举,甬黄合作突破传统“输血式”帮扶,探索“产业+消费”深度融合。宁波开设“黄冈特产专柜”,年销售板栗、茶叶等农产品突破3000万元。此外,“麻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专线将黄冈特产出口时间缩短30%,年出口额增长35%。
宁波市江北区商务局挂职干部邵郑彬真切感受到:“我们不仅要帮黄冈‘种得好’,更要帮他们‘卖得远’。”
从“硬件输血”到“软件赋能”——
教育帮扶播种未来希望
在红安县列宁小学,崭新的课外学习资料包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今年4月,宁波5家建筑企业捐赠资金用于改善这所百年老校办学条件。校长张凯霞动情地说:“宁波的援助不仅是物资支持,更让山里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年,宁波爱心企业向黄冈中学捐赠1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
红色文化与现代理念交融,甬黄合作创新“双向赋能”机制,组织两地师生开展研学互访。宁波学生走进大别山革命纪念馆,感悟红色精神;黄冈教师赴宁波学习“智慧课堂”经验,将先进教育理念带回乡村课堂。
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IP。甬黄合作推动“红色研学+绿色生态”双向发展。目前,黄冈累计接待宁波红色旅游、红色研学、职工疗休养8万余人次,甬黄旅游互访人数超过10万人次。
从桃林河村的“幸福路”到牛车河畔的“共富工坊”,从丝瓜络田间的丰收喜悦到校园里的琅琅书声,甬黄协作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共同富裕战略的生动注脚。截至今年一季度,甬黄合作已带动黄冈20个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
从基建破局到产业造血,从教育铸魂到文旅融合,甬黄合作的故事,既有宏大叙事下的战略智慧,也有细微之处的民生温度。它不仅是区域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范本,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先富带后富”的制度优势。( 汪秀玲 郭斯 丁志辉)
审核人:范学鳌
责任编辑:彭君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