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大别山余脉南麓的晨雾还未散尽,层层叠叠的茶山早已披上翡翠霞衣。宿松县华亭镇黄大村的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高标准茶园内,近百名采茶工人正在采收春尾茶,编织出春日的丰收序曲。
采茶工汪梅枝一边采茶,一边哼唱黄梅小调。“三至五月是集中采茶季,我闲暇的时候就来这里,一天采上5、6斤鲜叶,挣个百把来块,家门口干活,顾家挣钱两不误!”她说。
山间茶农“采茶忙”,山边茶厂“茶芳香”。在茶园一侧,茶厂茶叶分拣储存中心里忙得热火朝天。伴随着机器轰鸣,采摘的新鲜茶叶被迅速送往制茶车间,经过筛选、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后变成了香味浓郁的干茶,24小时内便可发往合肥、上海、广州等地。
“我村现有茶园近3000亩,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两座、茶叶冻库两座,年均产干茶1.5万公斤以上,总产值超800万元。”黄大村党总支书记朱旭钊介绍,该村通过盘活荒山,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方式,并以“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使茶产业成为该村特色优势产业,采茶期实现季节性务工8000人次左右,平均每人日均收入100元至150元,带动村级集体收入增收60万元。
同时,黄大村还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山水资源和产业优势,全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该村着力推进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休闲观光农业等于一体的水库风景休闲区,并围绕黄大口水库、四祖寺等文旅IP,打造“茶园观光+制茶体验+生态康养”立体茶旅矩阵,推出春日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等特色项目,去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衍生民宿餐饮、茶文创等综合收益超50万元。
从以茶兴业到茶旅融合,黄大村这一山区村的华丽蜕变,离不开华亭镇“好山好水孕好景好茶”的科学定位。华亭镇种茶历史悠久,但由于品种落后等原因,当地茶叶产业始终难以形成规模。
2012年开始,为加速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华亭镇经过试种,把白茶、龙井、黄金芽等确定为适生品种予以推广。
目前,华亭镇共有茶园5000余亩,其中高标准茶园约500亩,年产生茶约90吨,综合年产值约1500万元,茶旅综合年产值约220万元,带动近1500名周边村民增收。该镇正以茶旅融合为重点,发展乡村民宿、特色农家乐,推出演艺游、民俗游、康养游,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见习记者 刘丹 通讯员 朱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