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孔肯雅热防控受到社会关注,为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市卫健委发出倡议,详解该传染病的症状识别、就诊指引及预防措施。
基孔肯雅热是由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范围持续扩大。
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卢经伟表示,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 1 至 12 天,通常是 3 至 7 天。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 / 关节炎、皮疹:体温可达 39℃ 以上,持续 1 至 7 天;剧烈关节痛多累及手足小关节、腕、膝等,可伴关节肿胀,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头痛、肌肉痛、乏力等。
针对市民关心的就诊问题,市卫健委明确,基孔肯雅热无法自测,若出现上述症状,且有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需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情况,配合做好信息登记。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刘顺介绍,医疗机构接诊时会结合患者症状、旅居史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目前虽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但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预防环节中,清除蚊虫孳生地是关键。市卫健委提醒广大市民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消除杂物堆积,从源头切断传播链。同时,加强个人防护,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防蚊措施,尤其前往流行区的旅行者需提高防范意识。
市卫健委将督促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好病例救治相关准备工作,同时加强对县市区爱国卫生工作的指导和评估评价,确保防控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