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大足石刻、钓鱼城、大溪遗址、梧桐土遗址……都是人类闪光的足迹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重庆

2022-09-29 22:26 来源: 重庆发布
【字体:


  从宋元(蒙)山城遗址到大足石刻,从三峡考古到科技考古,从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到江津梧桐土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
  这些宛若星辰的古城古遗址,在重庆大地上闪耀着历史文脉的光芒。
  9月2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钟冰冰、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方刚、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袁东山介绍了各自领域的考古研究成果。
  三峡地区考古
  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延年益寿”


  钟冰冰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钟冰冰介绍,自1997年以来,三峡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考古发掘项目994项,发掘面积142.74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8.3万件。
  “十三五”以来,重庆在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
  在基础建设方面,陆续建成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等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为三峡出土文物修复与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构建起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体系。其中 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是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峡出土文物后续保护修复的主要场地,将辐射带动三峡库区乃至西南地区文物保护能力的全面升级。
  钟冰冰介绍,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重庆区域中心,以加强对重庆地区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统筹、研究以及指导工作。先后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11项,分别在重庆三峡库区设立了9个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改造升级,使得三峡出土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在文物修复方面,累计抢救修复三峡出土文物13182件(套),年均修复文物2300余件(套)。
  钟冰冰表示,202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重庆组织开展了《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修复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1.2万件三峡出土文物的抢救性修复,排除三峡出土文物的险情,加强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将科学研究贯穿于文物保护修复的整个过程中,加强文物病害研究,推出高质量展览,把《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项目作为研究、保护、展示有机结合的文物保护项目。
  同时,2022年1月,三峡博物馆主持编制的《重庆三峡库区2022年度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项目涉及三峡出土文物2412件(套),来自我市三峡库区9个区县。目前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实施,计划明年年底完成。在未来几年,相关部门要实施好《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排除三峡出土文物险情,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为即将建设完成的三峡库区各个博物馆提供丰富的展品,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展览。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圆满完成《大足石刻全集》


  刘贤高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介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保护管理机构,大足石刻研究院一直高度重视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工作,已经培养起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素养较强的石窟寺考古专业人才队伍。
  同时,相关部门还圆满完成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大足石刻全集》、重庆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足石刻总录》的结项和出版工作;承担完成了重庆市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等工作任务。黎方银院长在央视科教频道主讲大足石刻考古公开课,生动地介绍和展示了大足石刻考古研究在近年来的重大进展和取得的科研成效。


  《大足石刻全集》。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科技考古
  已取得一批古代科技考古的重大成果


  白九江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介绍,重庆科技考古在内涵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 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 ,另一个方面就是 对古代科学技术的考古研究 。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努力,重庆的科技考古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
  目前,重庆已取得一批古代科技考古的重大成果。中坝、中井坝遗址通过对遗迹表面钙化物、陶器残片液态包裹体等检测,确认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东亚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井盐制盐历史。
  通过对白帝城、钓鱼城等宋元(蒙)山城遗址铁火雷的制作工艺、黑火药成分等的分析研究,确认了现存世界最早火器的重大考古发现。


  奉节白帝城遗址出土铁雷(南宋)。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通过对十余处炼锌遗址考古发掘采集的70余件样品,采用金相显微学等进行检测分析,基本厘清了炼锌遗址的时代、矿源、成分、炉温、工艺流程等重大问题,确认了世界最早的下火上凝式单质锌冶炼技术。
  大溪遗址
  荣获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白九江介绍,在距今6300年至5300年期间,重庆地区东部的巫山、酉阳等地分布着一种考古文化,就是大溪文化,大溪文化是以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考古发现命名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在重庆地区目前已发现6处经确认的大溪文化遗址。大水田遗址是其中之一,该遗址在后续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当中发现的。
  大溪遗址和大水田遗址发现了约600多座史前墓葬,发现了大批祭祀坑、动物坑、鱼坑等一些反映史前人类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的遗迹遗物。
  研究人员在过程中做了一些科技考古研究,比如说对发现的史前人骨开展了骨骼病理研究,对当时人类常见骨骼上所表现出来的病例以及人类食物的构成有新的发现。
  发现了一些史前艺术的雕塑,比如说人面像、穿山甲、野猪等动物造像,也发现了一些非常精致的装饰品,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了大溪遗址和大溪文化的生业经济,以旱作的粟和黍为主,但是也有少量的水稻。
  白九江介绍,在考古研究过程当中,研究人员对大溪文化典型的墓葬演变序列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厘清了当时重庆最东部的大溪文化与重庆西部本土文化玉溪上层文化的进退关系。
  因为这些重要的发现,大溪遗址还荣获了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水田遗址也进入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项目
  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方刚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方刚介绍,“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旨在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川渝地区文明演进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从2021年该项目启动以来,我市考古工作者以探寻巴文化形成发展、融入华夏文化进程、文明演进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三个方面的重要收获。
  ●早期巴文化考古取得重要突破
  重庆地区在商代中晚期也就是相当于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过渡到十二桥文化的阶段开始发展出自己的本土文化——石地坝文化,石地坝文化具有强烈巴文化特征,以圜底器和尖底器为基本组合。近两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江津梧桐土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C区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晚期巴文化考古再创佳绩
  战国至西汉中期是巴蜀文化迈入华夏化进程的最后高峰。2021年的九龙坡冬笋坝遗址发现战国晚期船棺葬4座、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土坑墓32座,为研究晚期巴文化及其融入汉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考古实证。冬笋坝的考古成果证实渝西地区的晚期巴文化与同时期的三峡地区存在明显区别,结合文献推测,前者可能与以板楯蛮为主的族群关系较大,后者与以廪君蛮为主的族群有明显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团队开展了多项科技考古工作,首次发现重庆地区先秦的竹编织制品——“竹笥”,首次通过科学检测确定了陶釜的红色颜料主要成分为朱砂,首次获得了古代巴人DNA样本,为开展后续人群分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文化考古成果研究提质加速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加快了考古成果的转化速率,重点开展涪陵小田溪、九龙坡冬笋坝等巴文化重要遗址考古资料整理,相关考古报告将相继面世。
  完成“巴文化考古学综合研究”课题,重点围绕巴文化早期遗存、巴文化青铜器、巴蜀符号、巴族支系、巴文化的消亡等内容,力图厘清巴文化的源与流、迁徙的历史进程。
  上述工作将有力深化对晚期巴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文化、丧葬习俗等多方面的认识,再次证明巴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
  重庆境内的宋元(蒙)山城遗址
  两度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袁东山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袁东山介绍,宋元(蒙)战争山城是南宋末期战争双方在四川地区修建的系列军政合一的山地城池,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见证。自上世纪90年代三峡考古以来,已逐渐成为重庆历史时期城址考古和大遗址考古的重要方向。


  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我们一方面持续推进重庆城、钓鱼城及白帝城等既往重点城址考古;另一方面,从单个城址向山城体系扩展,相继开展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涪陵龟陵城、忠县皇华城、渝北多功城、南川龙崖城及梁平赤牛城的调查勘探发掘。”袁东山介绍,其中,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合川钓鱼城范家堰衙署遗址获评2012年度、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庆城(太平门)、钓鱼城(范家堰)、白帝城、皇华城、龟陵城获评重庆市“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发现。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查看发布会实录全文


  大家都在看
  @海内外卓越工程师,重庆这个大赛等你来战!
  先晴后雨!国庆假期重庆最高37℃
  “感知重庆”双城联动|重庆城市影像展&铜梁龙 亮相美国明尼苏达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编辑:王斌
  声 明: 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