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合肥

2022-01-21 06:30 来源: 合肥日报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0日在合肥市
  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罗云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载入史册的一年,也是合肥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苦干实干、难中求成,较好完成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左右,社消零总额增长13%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2.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力服务保障“国之重器”,量子创新院1号科研楼、聚变堆园区全面建成,大健康研究院、先进计算中心正式运行,先进光源、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纳入国家规划。中科大高新园区投入使用,“科大硅谷”有序推进。出台科技创新条例,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组建科创集团,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建设,超导、加速器、大功率微波等技术加速产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00户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7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量子信息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年度国家十大科技重大突破合肥独占四席,拉曼光谱等1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二)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推深做实“链长制”,新型显示综合实力全国领先,联宝电子营收超1200亿元、两年新增500亿元,长鑫存储营收增长5倍,蔚来汽车产销近10万辆,晶合集成跻身全球晶圆代工前10,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8%。智能语音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新增42户。强力推进“双招双引”,欧菲光、沛顿封测点亮投产,大众安徽、比亚迪等百亿项目加快建设,新桥智能汽车千亿产业园全面启动。京东嘉远实现百亿单体商贸企业零突破,罍街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淮河路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快递业务发件量超10亿件,社消零首次突破5000亿元。
  (三)改革开放增添新活力。全面推进国资国企、招投标“评定分离”、工业用地“弹性容积率”、“亩均论英雄”改革,国资引领9个百亿级战新产业项目落地,城市生命线“合肥模式”、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全国推广,缓解停车难做法、登记财产便利化成为全国典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20万户。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北沿江高铁获批建设,牵头组建长三角先进计算联盟、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与淮南市共建新桥科创合作区,与阜阳市签订新一轮合作共建协议。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率先试点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新开3条国际货运航线,中欧班列开行668列、新增100列,让更多“合肥造”走向世界。
  (四)城市建设展现新形象。大建设投资715亿元,创历史新高。东部新中心、运河新城、新桥科创示范区、骆岗公园、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五大片区”加快建设,骆岗小镇、老合钢片区、老城片区、卫岗王卫片区等“一镇三片”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全面实施“1155”大交通建设,安九高铁开通运行、合肥至深圳高铁行程时间缩短至5个半小时,新桥机场改建扩建、新合肥西站、合新高铁开工建设,大外环高速建设全面启动,南二环改造全线通车、刷新“合肥速度”,轨道交通实现“5线联运、9线同建”。纵深整治违章建筑,动态治理城市积涝点和积水小区,城市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完成逍遥津公园、撮造山巷、庐州坊等改造升级,老城区“减法”正变成老百姓获得感的“加法”。
  (五)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近六成脱贫村成为经济强村。粮食产量294万吨、蔬菜产量223万吨,种业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都市现代农业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新建改建550公里农村公路,农村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建成7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云里安凹成为全国甲级民宿品牌,马郢、尖山湖、六家畈、官亭林海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六)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2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5%,南淝河全流域首次全面达标,巢湖水质稳定Ⅳ类。PM2.5平均浓度下降10%,重污染天气实现清零,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历史性实现春天无意杨飞絮、夏天无蓝藻异味。植树造林3.7万亩,新增绿地714万平方米,修复恢复湿地6.2万亩,城市生态屏障加快构建。
  (七)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全面完成31项民生工程,安置难、办证难、上楼难等30多项群众“急难愁盼”事得到有效解决,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三点半课后服务、惠民菜篮子工程成为全国典型。新增参保人员40.9万人、城镇就业14.4万人。纳入医保的门诊慢性病病种扩大到63种,低保、高龄补贴、基本养老等补助标准全面提高,实现长三角进位。首次拆分市区高考考区,考生从“满城跑”变为“就近考”,改进一、六、八中学联招政策,82%以上学生按志愿就近入学。快速精准处置1起输入性疫情,连续22个月无本土确诊病例,3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2.7%。成立合肥演艺集团、庐剧艺术传承中心,为一线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企业职工和农村群众慰问演出1000多场。建成491个全民健身场地。出台房地产“八条政策”,筹集2.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4.4万套棚改安置房,容缺受理解决15.3万套房产办证难。改造老旧小区232个,新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84部,智慧平安小区覆盖率达90%。开展治理欠薪百日攻坚,为5000多名农民工讨回工资。1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总数位居省会城市前列。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应急管理、对台工作、粮食生产、残疾人事业获评全国先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统计、科普、气象、保密、档案、仲裁等工作有了新提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老年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过去一年,我们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化依法行政,办理行政复议案件507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全面完成交通运输等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法治政府建设连续12年全省第一。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313件、政协委员提案485件,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6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精文减会成果,压缩一般性预算支出,严格审计监督,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良好生态不断优化。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以来的四年,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我们聚力提高发展质量,综合实力持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高新区、经开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新站高新区成为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安巢经开区加速建设,蜀山经开区晋升国家级。肥西、肥东、长丰全国百强县位次不断前移,巢湖、庐江全省十强位次巩固提升。包河、庐阳、蜀山成为“千亿区”,瑶海发展跑出“加速度”。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8项工作13次获国务院通报激励。四年来,我们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连续跨越,质量效益稳步提高,青春合肥恰是风华正茂!
  ——我们聚力塑造创新优势,产业能级持续跃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梁八柱”加快构建,在首批国家实验室中第一个挂牌,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新型研发机构达30家,墨子传信、热核聚变、火星测磁、九章计算等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接踵问世,3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成为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四年前进24位。在肥服务两院院士达138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6万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5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73家,其中1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位居全国城市第6、省会城市第2。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列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四年来,我们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高地星光灿烂,战新产业风生水起,科创合肥更显“科里科气”!
  ——我们聚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地方参与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改革成为全国经验。“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大幅改善。获批建设服务贸易试点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永久落户。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成为G60科创走廊城市,推动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4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中欧班列累计突破20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3200亿元。四年来,我们敢于迎难而上,改革攻坚蹄疾步稳,开明开放海纳百川,活力合肥汇聚磅礴力量!
  ——我们聚力推动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现代化都市区框架全面拉开,常住人口逼近千万,城镇化率提高到82.3%。高速铁路7线通行、2线在建、4线推进,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铁路枢纽。“一环八射多联”高速路网、“高快一体”城市路网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156公里、在建176公里。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累计建成606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四年来,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多姿多彩,品质合肥更加宜居宜业!
  ——我们聚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巢湖十大湿地建成9个,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出湖入江水质保持优良。空气质量“两降一升”,优良天气比例达85.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成功申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新增公园游园237个,森林覆盖率达28.4%,单位GDP能耗效益长三角领先。四年来,我们秉持环境就是民生,一穹蓝天一方净土,一湖碧水一城绿荫,生态合肥成就养人福地!
  ——我们聚力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增强。战贫战疫战汛取得决定性胜利,21.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民生支出3800多亿元,新增城镇就业近80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超5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断提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52所,新增学位39万个,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均增长30%以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示范城市。合肥马拉松赛成为“双金赛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连续6年“双下降”,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九连冠。四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合肥绽放灿烂笑容!
  各位代表!
  四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四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的全市人民,向驻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中央驻肥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合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城市能级不够高,辐射带动力和承载力还不强。战新产业不够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科技成果“三就地”水平亟需提升。农村集体经济仍较薄弱,农业质量效益还不高。巢湖综合治理仍需持续攻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快。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干部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仍需补课充电,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府廉政建设仍需久久为功。对此,我们一定要敢于直面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绝不辜负党和人民期待!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合肥高质量发展再上大台阶的关键时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发展宏伟蓝图,我们必须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交出好答卷。我们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在应对变局中创造更多“合肥奇迹”。我们要勇担使命、奋勇争先,在砥砺前行中再现更多“合肥震撼”。我们要远谋近施、善作善成,在开拓创新中提供更多“合肥方案”。我们要真心为民、倾心惠民,在忠诚履职中推出更多“合肥惊喜”。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续写“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新篇章,为“五个安徽”建设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全面开启合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勇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颜值生态、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党建,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特色鲜明的制造强市、城湖共生的养人福地、区域经济的质量高地、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从严治党的样板标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
  到2026年,全市生产总值1.8万亿元左右,稳居全国二十强并力争位次前移,人均生产总值跻身长三角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5%以上。单位GDP能耗效益稳居长三角前列,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核心指标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打造科创名城,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担纲承梁。强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服务保障好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建设“量子中心”,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谋划创建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全面推进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持续攻坚可控核聚变、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领域,力争产出更多世界级原创成果。建设世界一流滨湖科学城。“一心一谷一镇三区”功能彰显,“科大硅谷”汇聚万家创新企业、十万创新人才,滨湖金融小镇汇集千亿科创基金。打造高能级研发矩阵。布局建设10个重大综合研究平台,共建新建50个新型研发机构,实施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户,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占比80%以上,争创更多国家级企业创新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千亿级科技大市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2000亿元,年转化科技成果5000项以上,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提升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运营水平,有效发明专利突破6.5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8件以上。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推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集聚5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新增100万以上在肥创新创业大学生。经过五年努力,加快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开拓者”。
  (二)打造产业名城,在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奋勇争先。坚持提质扩量增效,推进产业更高质量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4个两千亿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3个千亿企业、300个专精特新和“冠军”企业,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做大做强战新产业,力争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65%以上,加速壮大“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地标产业,持续支持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成为地标企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实施100个以上“工业强基”项目,建成20个以上国家标杆智能工厂,重塑传统产业优势,打造世界智能家电之都。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量子信息、核能技术、元宇宙、超导技术、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领航企业、尖端技术、高端产品,用未来产业赢得城市未来。实施服务业万亿行动,建强“5+4”产业体系,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0个以上,成为长三角西翼现代服务业中心,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成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3个国家级物流枢纽,综合物流成本长三角领先。加快发展会展经济,做大做响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安徽)科交会等展会品牌,使会展业成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业,金融业增加值、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上市企业数实现“翻番”,市场化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资本中心。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培育数字产业,推动三次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建成“数字中国”先进城市。经过五年努力,加快成为全国战新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三)打造生态名城,在践行“两山”理念中绘就“最好名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让盎然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纵深推进巢湖综合治理,“五大工程”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国考断面优良率85%以上,巢湖水质稳定Ⅳ类并力争更好,防洪排涝蓄洪能力全面提升,十大环湖湿地、百里生态绿廊、千顷飘香田园、万顷生物栖息地基本建成。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五长”联治,空气质量优良率85%以上,重点地块土壤污染治理、重点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基本形成“南湖北岭、连片多廊”的绿色生态屏障,稳定提升森林覆盖率。精心办好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带动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整体提升,打造永不落幕的百姓园博。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增加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两降一升”。经过五年努力,合肥“最好名片”精彩呈现,成为绿色发展美丽中国样板区。
  (四)打造活力之城,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敢为人先、敢闯新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指标力争全部成为全国标杆。建立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机制,推进“亩均论英雄”,深化“标准地”改革。持续推进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市场主体力争净增100万户。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等生”,共建G60科创走廊,携手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速融入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保持前列,公共服务达到长三角先进水平。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通勤一小时、产业一体化、服务一卡通,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每年推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引领全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成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江淮联运中心。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让更多全球优质资源汇聚合肥,让更多“合肥智造”走向世界。经过五年努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加速崛起,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更大作为。
  (五)打造示范之城,加快展现繁华城市和繁荣农村交相辉映的新面貌。大力实施“3721”城市建设行动,显著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推动城乡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品质建设中心城区,高标准建设五大片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空间新格局全面展现。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推进“1155”大交通建设,高铁路网、快速路网、轨道交通网日臻完善,打通半截路,治理拥堵点,扩容停车场,优化微循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实施危房解危、供电供水改造移交、无水消防设施整治等攻坚行动,全面完成骆岗小镇、老合钢片区、老城片区、卫岗王卫片区等城市更新工程,争创国家城市更新试点。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增强城市水电气热供应保障,畅通河湖水系,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安全,争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完善城市智慧管理系统,统筹推进“规建管”,提升“一网统管”治理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两千一百”行动,五县(市)要锚定“千亿GDP、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目标奋勇争先,肥西、肥东、长丰三县全部并尽早成为千亿县,巢湖、庐江冲刺全国百强县,加快打造首个千亿产业镇。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以工业化、信息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上当好全省示范。打造种业之都,种业上市企业达到4家。高标准农田占比50%以上,确保粮食、蔬菜稳产保供,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百亿企业实现零突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档升级城市副中心,开展小城镇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环巢湖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卫星镇、特色镇,显著改善集镇面貌。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增强乡村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卫生室、集中供水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乡镇数字化管理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分层分类帮扶和持续增收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进更多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经过五年努力,成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打造文化之城,加快开创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兴盛的新局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文化供给,让大湖名城成为文化高原。实施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厂房,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将原省委办公楼改造成视觉艺术中心、原省政府办公楼改造成音乐艺术中心、原市政府办公楼改造成城市记忆馆,将老合钢打造成工业记忆中心。力争建成骆岗音乐厅、滨湖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挖掘合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民俗文化,聚焦合肥火热的发展实践,创作一批代表合肥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振兴庐剧、巢湖民歌,力争戏剧梅花奖、曲艺牡丹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实现突破。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改造老街区、修缮老建筑、保护老村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努力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历久弥新。建设覆盖县乡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弘扬“好人精神”,打造“好人之都”,让互助文化成为城市风尚。发挥科学岛、创新馆、科技企业、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载体科普作用,每年开展300场以上创新竞赛和科普活动,让创新文化融入城市血脉。实施文旅产业提升工程,顺应城市千万人口文化旅游需求,加快打造“一圈两廊百点”,建设环巢湖旅游休闲圈、南淝河和江淮运河旅游走廊、200个以上网红打卡点。着力打响肥东生态文创、肥西赏花悦木、长丰休闲采摘、庐江乡村民宿、巢湖湖光山色等品牌,高水平推出50条以上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亿元。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创园区,培育一批文创领军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经过五年努力,加快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文化强市。
  (七)打造幸福之城,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新格局。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破解民生难题,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好就业最大民生,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鼓励新业态灵活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保、救助、养老等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所以上,稳步提高幼儿园公办率、普惠率,持续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不断满足城市人口发展需要。落实“双减”要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构建“专业—产业—就业”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江淮学院转设合肥理工学院,合肥学院创成合肥大学。实施健康合肥行动,健全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整体提高医疗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广“质子刀”临床应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国际国内竞技体育水平,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满足住有所居期盼,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完成住房保障体系试点,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6万套。扩大多层次住房供给,实施蓝领工人安居计划、技术工人安居工程,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职工公寓,努力满足新市民刚性住房需求。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实施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提质工程,培育壮大专业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落实三孩生育相关政策,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提高托育水平,着力解决托位少、收费高等问题,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机制。持续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推动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打造“食安合肥”。实施文明创建“十大行动计划”,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经过五年努力,让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全市上下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消零总额增长9%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保主体增主体强主体。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严格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稳定发展,新增市场主体30万户。加大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扩大首贷户规模和无还本续贷覆盖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加大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着力解决“缺芯、缺工、缺柜、缺电”,让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分级分层分类精准调度,加快推进150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建设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资金,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新签约项目投资增长10%。
  努力促进消费升级。落实“皖美消费”行动,实施商贸企业龙头培育计划,力争实现百亿商贸企业新突破。完善消费设施,优化老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大三大开发区商业网点建设,推进宜家、银泰二期等项目,实施二环内批发市场搬迁改造,加密便民商业设施。提升消费品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做强老字号品牌,新增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等50家,开展首秀、首展、首发活动,打造一批互动体验场景,成功创建国家级淮河路步行街。丰富消费业态,推动百大等传统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特色街区多业态融合,大力招引平台型电商企业,培育线上经济、夜间经济新业态,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强化金融资本支持。扩大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存贷款4500亿元以上,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力争“信易贷”授信突破1000亿元,新型政银担、政信贷等财政金融产品投放资金突破300亿元。打造“基金丛林”,建立200亿元政府母基金,力争引进10家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加快打造科创资本中心。
  (二)坚定不移提升创新发展动能。
  当好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组建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加快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提速建设清华公共安全院二期、中科院创新院二期。高标准打造滨湖科学城,推进“一心一谷一镇三区”建设。开展10项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力争多出战略性、原创性重大创新成果。
  推动科技成果“三就地”。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挥科创集团、安徽创新馆作用,提升供需对接功能,实现“线上天天有交易、线下月月有活动”,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增长15%以上,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左右。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承担科技攻坚项目100项以上。实施场景创新促进行动,打造100个以上应用场景,示范应用150项“三首”产品。实施科创企业倍增行动,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户以上,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户以上,打造科技型企业丛林。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实施科技创新条例,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持续开展“智汇合肥”活动,吸引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和20万大学生汇聚合肥,让各类人才群贤毕至。举办首个合肥科技创新日、中国(安徽)科交会,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全球1024开发者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创新的城市气质更加鲜明。
  (三)提质扩量增效加快产业发展。
  加快战新产业集聚集群。压紧压实“链长制”“群长制”,扩产增效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开工建设维信诺模组、讯飞人工智能小镇等项目,加快建设长鑫二期、晶合二期,建成投产比亚迪、中创新航、大众安徽等一批重大项目。围绕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银河航天等空天信息龙头企业,招引更多产业链项目落地,努力打造“中国星城”。新增5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优势平台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
  加快现代服务业增量增效。建成运营云谷创新园,开工建设中安创谷三期,提升滨湖金融小镇、合肥金融广场集聚功能。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成验收,争创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推进中外运供销物流园、百大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建成滨湖会展中心二期,精心承办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路产业大会等,不断延长会展产业价值链。
  加快数字赋能赋智。推进数字新基建,适时启动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二期,创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建5G基站4000个,实现重点场所深度覆盖。推动数字产业化,提质扩容中国网谷、中国安全谷,中国声谷营收增长30%以上。推动产业数字化,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打造图聆工业云国家级双跨综合平台,新建5个省级以上行业型、专业型平台,新增50个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加快开发区提档提级。推进县域开发区与四大开发区合作共建、联动发展。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力争再进位,新站高新区加快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新产业发展能级,安巢经开区对接高新区共建合巢产业新城,蜀山经开区加快建设中国环境谷、数字新园区。支持阜合现代产业园打造皖北结对合作样板。实施省级开发区升级行动,形成竞相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新格局。
  (四)全力以赴改善生态环境。
  打造合肥“最好名片”。系统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稳步提升南淝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巢湖水质稳定IV类并持续改善。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巢湖一级保护区化肥农药“负增长”。加大蓝藻治理力度,提升“数字巢湖”功能。推进凤凰颈船闸建设,力争新建对江排洪泵站。开工建设环湖生态蓄洪区,建成十八联圩湿地三期,构筑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严落实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强化“五控”举措,不断提升优良天数比率,巩固空气质量稳定向好态势。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开展河湖管护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绿盾”专项行动,加快马合钢、氯碱化工等污染地块治理,推进钟山铁矿、犁头尖矿等矿山修复利用。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实施长三角多源有机固废示范项目,建成蜀山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
  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加快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庐州公园二期等建设,新建40个小公园小游园,新增60公里城区绿道。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争创省级森林城镇5个、村庄50个。精心筹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第二十届中国(合肥)苗交会,建成启用苗交会新场馆。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制定碳达峰总体方案和分领域方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强化能源保障供给,大力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持续开展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大工业厂房、公用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力度,推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装配式建筑1200万平方米。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五)攻坚克难推进改革开放。
  携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心同创”,G60科创走廊落地合作项目20个,节能环保等8个合作园区和新能源等7个产业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谋划实施县(市)区、开发区与沪苏浙结对合作项目。共建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政务服务“一网办”覆盖面和便利度。
  纵深推进合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建设巢马城际、合新六城际、合周高速、合六南快速路等通道,形成一小时通勤圈。加快新桥科创示范区等市域毗邻合作园区建设,共建一体化产业链。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率先实现异地社保办理、就医结算、公交卡使用,完善一卡通服务网。
  统筹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专项行动,试点任务应落尽落。深化服务贸易试点,做大高附加值离岸服务外包规模,力争形成全国推广的原创性成果。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跨境电商规模增长50%以上。发挥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作用,建设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新开通3条以上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建成合肥国际内陆港一期。
  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精准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建立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体系。开展“土地码”试点,推行“标准地”改革,完善“评定分离”制度。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总额付费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村占比超90%。
  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对标国际标准、国家要求和先进地区,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码”“一照通”改革试点,提升“一窗办、一网办”“智慧办”“跨省通办”水平。聚焦企业准入退出、水电气热接入等事项,减环节、减资料、减时限,让企业办事更加便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和跨部门协同监管,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六)提速提品推进城市大建设。
  更高标准建设重点片区。高质量编制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品质建设五大片区,骆岗公园加快建成园博园,推进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等建设。东部新中心实施老合钢片区等全面征迁和综合改造,开工建设唐桥公园、青年创意田园二期,建成一中东校区。新桥科创示范区开工建设国际小镇二期,空港医院投入使用,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未来科学馆、科学社区建设。运河新城加快完善核心区交通路网,建设八中新校区,力争开工市委党校新校区。
  更大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新合肥西站、合新高铁、沪渝蓉高铁等项目建设,建成明巢、德上、无岳、合六叶扩容等高速公路。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5号线北段开通运营,2、3、4号线延长线、6、7、8号线一期和S1线同步建设。畅通二环全线贯通,完成郎溪路、文忠路等快速化改造。打通30条半截路,治理15处拥堵点,新增9万个停车泊位。加快龙河口引水、长江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饮用水保障能力。
  更高品质加快城市更新。实施老城区减法专项行动,有序推进闲置公房、厂房“留改拆”,加快环城公园区域改造,完成明珠广场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加快推进D级危房解危、自建自管小区供电供水和消防设施无水整治改造,力争三年内全部完成。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提升县城公共服务可及性和便利度。
  更高效率精细化管理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拓展重点领域场景应用。推进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实现市县重点区域监测全域覆盖。强力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组织开展小区治理提升专项行动,有效整合党建指导员、专职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等力量,提升住宅小区管理水平。
  (七)倾心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计划,四县一市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1-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力争百亿制造企业零突破。加快下塘、合庐产业新城建设,提升肥东循环经济园、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巢湖镁基新材料基地承载能力,支持长丰双凤开发区争创国家级。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强化农产品稳产保供,建成高标准农田18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蔬菜面积136万亩,稳定生猪存栏出栏水平。实施“两强一增”工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培育引进种业头部企业,加快智慧农业谷和合肥菌物谷建设。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重点打造12条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千亿,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开展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3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和500个较大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改建185公里农村道路。实施第三批17个乡村振兴项目,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乡村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加强动态监测,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实施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行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综合保障长效机制。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市5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
  (八)用心用情改善民生福祉。
  从严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夯实“四方责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举措,全面排查堵塞防疫漏洞,切实筑牢人物同防安全防线。完善多源检测、多点触发的预警体系,做实做细各项预案,强化流调溯源、社区防控力量储备。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严格发热病人闭环管理,强化医疗救治服务。继续加强免疫接种,构建更加坚固的全民免疫屏障。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识别低收入群体,精准落实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改造提升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大幅增加托位供给。落实医保待遇清单制度,实施职工门诊共济保障。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4万套,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持续打造“学在合肥”品牌。新建中小学22个、幼儿园35个,建成六中新校区,加快合肥幼专梅冲湖校区建设,开工建设江淮学院新校区、一中淝河校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普通高中“倍增计划”,深化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落细落实“双减”政策,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行动,让孩子回归本真、教育回归本质。
  深化健康合肥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市三院新区,开工建设中科大临床医院、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市儿童医院新区。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深化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模式。建成全民健身场所400个以上,视情举办合肥马拉松赛、环湖自行车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体育赛事。
  扩大城市文化供给。加快建设市中心图书馆、市博物馆,启动建设骆岗音乐厅、滨湖图书馆。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支持民营院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庐江矾矿文创园等项目,培育50个文旅网红打卡点。启动合肥新动物园建设。筹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活动,办好“双文广场”音乐会。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送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进工地,为城市增添更多文化气息。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深化平安合肥建设,启动实施智慧社区建设二期项目。新建50家以上“幸福驿站”,为户外劳动者遮风挡雨。落实领导精准接访、领衔包案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完善信访闭环跟踪落实机制。持续深化公共安全管理、网络空间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试点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法律服务进万企”活动。加强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民防、防震减灾、气象、新闻、档案、保密、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必须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对标对表强化政治建设。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在全局中谋划工作,在大局下推动工作,真正做到总书记有号召、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合肥见成效。
  依法依规深入厉行法治。坚持把政府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入实施“八五”普法,积极开展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大力践行诚信契约精神,全面兑现政府公共政策。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努力把各方面“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发展“真招数”。
  全心全意践行为民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用心用情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完善“12345有事找政府”热线闭环办理机制,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知重负重勇于担当作为。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大提升行动,增强干部创新专注水平、产业感知水平、政策应用水平、难题破解水平,加快政府智库建设,打造一支学习型、专业型、创新型“合肥战队”。建立清单化、闭环式抓落实机制,巩固精文减会成果,统筹规范督查考核,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切实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为发展聚力。
  从严从实建设廉洁政府。践行“三严三实”,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实施细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跨越赶超,创新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全面开启合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 | 合肥日报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董媛康


  青春合肥的追“求”
  合肥“人造太阳”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与我们有何关系?
  来了!一图读懂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