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腰包更鼓!连续十年跨千元增长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合肥

2022-08-24 06:30 来源: 合肥日报
【字体:


  过去的十年,是合肥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力度最大、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逐梦沃野绘新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8月23日上午,记者从“合肥这十年”之“乡村振兴篇”新闻通报会上获悉,十年来,合肥始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合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401亿元增长到550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9081元增长到26856元,连续十年跨千元增长。
  01
  关键词:产业兴旺
  紧抓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基础,都市现代农业升级发展取得新进展。
  合肥牢记“国之大者”,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2021年,合肥粮食总产量294万吨,连续10年稳定在300万吨左右,荣获2021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蔬菜产量从172万吨增长到242万吨,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首次考核位列“优秀”。


  今年6月肥西县小麦丰收场景。张正朋 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农业基础持续加强。 十年来,合肥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4个、科技特派员1117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农机总动力达509.3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4.3%。建成高标准农田361万亩,占比约50%。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品种130个,全市持证种业企业235家,拥有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8家,位居全国第二。去年,种子销售收入突破85亿元。
  产业水平提质增效。 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由1113亿元增长到1576亿元;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571家增长到670家,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5家;注册农产品商标从3946个突破到1.6万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突破380个,荣获全国唯一的“中国龙虾之都”称号。应用农业物联网农业企业超450多家。
  三产融合不断加速。 十年来,合肥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翻了三倍,从1350万人次增长到4000万人次,营业收入从11.6亿元增长到70亿元。目前,合肥共创建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8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65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45.2亿元,同比增加29.1%。


  长临河镇六家畈社区景美如画。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02
  关键词:生态宜居
  紧抓生态振兴这个重要本底,美丽乡村塑造取得新成效。
  全市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基本完成农村常住农户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农村常住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6年年底的30.7%,提高到目前的95.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乡镇政府驻地及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0%以上。 全市累计建成60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陆续对1405个较大自然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十年来,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92.5%、5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分别达95%、93.2%。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巢湖一级保护区实现12万亩水稻绿色种植;全市“稻虾、稻鱼”等“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绿色循环种植面积达110.6万亩。全面实施禁捕退捕,全市建档立卡退捕渔民5638人,转产就业率100%,参保率100%。
  03
  关键词:人才涌现
  紧抓人才振兴这个重要支撑,农业科技人才和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
  帮农民提“素”,为农业提“质”。 持续从农村居住地生产生活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中,遴选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促进粮油、蔬菜和畜禽养殖、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超万人,今年计划培育1970人。
  首席专家“传帮带”,农业发展“节节高”。 从2018年起,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培养技术骨干1089人,培训农民23622人,辐射带动农民80017人,培养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人才1680人。


  今年6月8日,在肥东县长临河镇东光社区安徽昇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基地,科研技术人员和当地群众正在观察和记录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长势情况。陈振 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开展“百千万”培训,壮大经营主体。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者、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农业农村系统经济管理干部、基层组织骨干等五类人才培育;加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目前,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2.9万余家,较十年前增加了2.7万家。
  04
  关键词:党建引领
  紧抓党的领导这个重要保障,组织振兴得到新加强。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市委成立高规格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工作领导机制,设立“五大振兴”专项小组,加强市、县两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齐抓共管,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乡村振兴目标责任制。 全面落实下级党委、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情况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2019年、2020年、2021年合肥连续获得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2021年新一届乡镇党委领导班子中熟悉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611人,熟悉基层治理工作的干部397人,熟悉农村基层党建的干部307人,班子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7951名,顺利实现“三升三降”目标,即学历提升、“一肩挑”比例提升、妇女成员比例提升,年龄普遍下降、违纪违法案件和信访量大幅下降。
  从2021年起,在全市分两批选派116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强组织、兴产业、优治理、促振兴。


  长丰县马郢社区选派第一书记钟宇,通过暑期马郢读书会带着留守儿童分享读书体会。(图源:合肥先锋)
  05
  关键词:文化赋能
  紧抓文化振兴这个重要内涵,乡村治理展现新气象。
  建好阵地,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按照有广场、有活动室、有宣传栏、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数字文化服务、有文艺团队、有特色活动“八个有”标准,加快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建成163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98%,逐步形成“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


  庐江县矾山镇乐华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全媒体记者 华新红 摄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近十年,合肥年均免费开放160个公共文化场馆;累计完成“送戏进万村”超1.3万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实现全覆盖,累计放映187784场,惠及2823.4万人次。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目前,全市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体检修订工作全面完成,“有人情味、无人情债”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全市县、镇、村三级共选树星级文明户1.3万余户。建成全国文明乡镇7个,全国文明村11个,省级文明乡镇19个,省级文明村20个,市级文明乡镇63个,市级文明村194个。
  深入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全市拥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全国示范村7个;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1个、示范镇10个、示范村91个。


  黄张村美丽风光。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06
  关键词:脱贫攻坚
  坚持精准方略,聚焦目标任务,强力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5.39亿元;累计发放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1.87亿元,资助学生15.37万人次;改造贫困户危房8232户;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产业到户覆盖率87.9%,累计实施资产收益等产业扶贫项目600个;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万户、14.62亿元……


  庐江县石头镇望城村扶贫产业园,农民们正在打谷场上晾晒小辣椒。(本报资料图)
  2016年年底全市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全市9.9万户、21.35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去年以来,合肥持续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将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主要目标,接续奋斗。2021-2022年,合肥先后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8.06亿元,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过去的十年,是合肥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力度最大、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在庐江县龙桥镇盆形村黄蜀葵种植基地,村民在田间采摘、晾晒黄蜀葵花。柳晓华 吴建中 摄
  数据显示,2014年~2020年,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720元增长到13130元,增长4.83倍。2021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652元。2014年,全市112个贫困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1.19万元;2021年,112个脱贫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80.41万元。其中,有87个脱贫村建成经济强村,村集体经济超过50万元。
  全市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饮安全水、居生态村,电力、电信全部到村到户,村村建有图书室、文化站、医务室。
  07
  关键词:深化改革


  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的电商在打包农产品。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紧抓深化改革这个重要驱动,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至2021年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6亿元,村均达55.5万元,同比增幅达60.6%。集体经济强村数由2019年的96个提升到2021年的531个,占比由8.5%提高到45.3%,增长36.8个百分点。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完成乡村组三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登记注册1412个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股改村居全部实行村社分账核算,探索出“红桥模式”“大路模式”等改革实践。目前,全市实施“三变”改革的村居达1276个,占总村数90%。
  促进农村资源资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 在全国首创了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市场、依托职能部门强管理的“合肥模式”。2014年以来,全市在省农交所成交土地经营权、林权、集体经营性资产等八大类农村综合产权项目2087个,成交金额37.76亿元,平均增值率9%,有效促进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十年来,合肥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投入农业农村方面624.1亿元。年投入由2012年的40.4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6.87亿元,增长114.65%。


  近年来,肥西县铭传乡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瓜果、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合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农村投入比例。”该负责人说,十年来,合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投入占比达到16.8%,至2022年达到了146.99亿元。
  统筹安排一般债券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有序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灵活运用基金、担保、贴息等金融杠杆,初步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多元投入格局。专项债投入乡村振兴发展资金规模近62亿元。合肥还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首期基金市县财政注资2.1亿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在全面振兴乡村的大道上,
  合肥正破浪前行!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华新红 谢芸
  图片 | 均为本报资料图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吴弘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 “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人晚上去哪嗨?我们打入“夜猫子”内部发现……
  合肥这几栋“上市楼”里面藏着哪些“秘密”?
  好暖!学生“不好好”吃饭,就“偷偷”往饭卡打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