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达尔文海”,合肥是怎样穿越的?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合肥

2022-09-16 06:53 来源: 合肥日报
【字体:
  1989年的夏天,当伯纳斯·李为建立全球信息网沉思时,飘入实验室的紫丁花香,顿时让他灵感迸发。不久后,World Wide Web成功问世。
  科技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产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正如后来科学家们评价,比伯纳斯的发明更伟大的是,他并没有限制WWW的使用,而是无偿向世界开放。然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道路,并不是顺风顺水。有专家用魔川、死谷、达尔文海,形象体现每一个阶段的艰难。特别是“达尔文海”,被形容为科研院所和企业两头都不愿“沾”的中间地带,其难更甚。 合肥,一座与科创同行的城市,正努力攻坚克难,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眼下,全国“双创”活动周正如火如荼进行。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也将于9月20日在肥启幕,合肥将呈现一场场“科技+产业”的“饕餮盛宴”。 在这里,科技与产业滋养,创新与升级共生,合肥智造走向未来、逐鹿全球。


  9月15日,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高新区合创巢双创园区开幕。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难关
  可交互全息空气成像技术,减少公共场所交叉感染风险;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实现1秒过地铁安检;全国最大量子城域网,守护你我信息安全…… 在合肥,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就地应用,让这座创新之城更显“科里科气”。当人们沉浸在新产品带来的新体验中,其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经历却鲜为人知。这个被称为“成果转化”的过程,犹如探险之路,充满了不确定的艰难险阻。事非经过不知难。科技成果转化之难,唯有亲历者感触最深。从研究员变成创业者,截然不同的身份转变,起初让安徽科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磊很不适应。“做科研面对的是单纯技术,而创业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郑磊笑着说,创业初期的市场、融资、经营管理等,都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耗费了他大量精力去学习。难,远不止于此。在科昂主打产品——气凝胶材料的研发生产上,团队就用了将近10年时间。


  科昂新材料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节能保温新材料产品研发(企业供图)
  气凝胶是目前质量最轻、隔热性能最好的固体材料,可用于建筑保温、工业节能、新能源电池热防护等领域,相比传统隔热材料,有重量轻、隔热效果好、性能稳定等优势,市场空间巨大。一直以来,该材料的制备工艺被国外垄断。“国内气凝胶生产企业,用的都是国外发明的超临界干燥技术路线。”科昂联合创始人张尚权说,一旦对方限制专利,国内产品将无法出口。在中国科大长期从事材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毅,深知这一技术痛点,于2014年组织团队展开攻关。“研究难点在于如何规避国外技术路线。”张尚权说,4年间谢毅院士带领团队前后做了数千次实验,终于创造出新型气凝胶制备技术,相比美国的超临界干燥技术更加环保。 一鼓作气,在肥就地产业化!在谢毅院士带领下,2018年团队开始进行投产前的中试实验。“这关键的一步,走得十分不易。”郑磊介绍说,气凝胶的轻质属性决定了其结构脆弱性,中试放大过程中极不稳定,而且试验中需添加大量化学溶剂,如何避免污染、控制成本,都是团队必须突破的关卡。“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谢毅院士只能领着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郑磊说,经过一年多努力,团队终于将一场场技术攻坚战拿下,完成正式投产前的最后一步。眼看可以开始融资成立企业,一道难题又摆在了谢毅院士团队面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属于学校,学校要‘作价’入股,就需要对知识产权和转化公司进行谨慎评估,审核流程非常繁琐,甚至可能要等一到两年。”郑磊说,“不少科研成果会在这个漫长的周期里失去产业化契机。”就在团队为此发愁时, 2020年,中国科大赋权改革试点启动,谢毅院士团队的新型气凝胶制备技术入选首批赋权项目。“在这种制度下,学校可以把职务科技成果的部分知识产权赋予科研团队,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融资、成立公司,开始转化。同时,学校不需要马上进行入股,决策风险可控。”郑磊说。次年12月,科昂新材料在肥呱呱坠地。建产线、抓经营、招人才……进入2022年,郑磊忙得不可开交。随着业务增长、产能扩大和团队组建,资金成了企业发展路上的燃眉之急。好在,过硬的技术被政府看好、受市场青睐。据郑磊介绍,科昂申报了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团队,获得了1000万元股权投资。“气凝胶材料市场广阔,仅用于建筑保温省内预计就有千亿级。但是,当下我们还有一道‘标准关’要过。”郑磊说,产品进入市场必须申请安徽省地方标准,这需要一定时间。目前,企业正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销售产品,维持企业运转。“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我们只不过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郑磊高兴的是,他们的气凝胶材料虽然还处于试销售阶段,就已经获得了1000万订单。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类似“打怪升级”。有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断解锁新关卡,也有人找不到“通关密码”,被挡在门外。“一些团队缺乏市场意识,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便难以招架。”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创谷学苑负责人武其亮坦言,还有一些技术团队过分追求高精尖,而一旦向民品市场转化,就必须要考虑成本,否则就成为阳春白雪,技术再好市场也不愿买单,叫好不叫座。


  中安创谷科技园。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资料图 )
  市科创集团副总经理黄叙新一直耕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线。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化,对转化主体自身的能力要求极高,除了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还必须时刻保持对市场的灵敏。同时,促进科技成果“三就地”,政府还要把握关键环节,提供高质量的科创服务,想方设法“照顾”到每一个可转化的科技成果。


  突围
  科技成果转化,难。但是,难才是价值所在。 “科技成果‘三就地’是合肥创新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市科技局总工程师高致远说,它,既是高质量研发的延续和深化,又能反哺高质量研发,对合肥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技成果“三就地”千头万绪,有为政府如何发挥有效作用?高致远认为,关键要找到突破口。 突破口在哪?在源头! 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学大院大所集聚,这里正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发源地。“摸清可转化科技成果底数,不能靠被动等待而要主动出击,到实验室捕捉是最有效的方式。”高致远说。 2022年,合肥在全国率先组建4个成果转化专班,对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10所在肥主要高校院所,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把成果“宝藏”挖到市场,在合肥就地交易、就地转化。专班第一小组负责对接中国科大和中电科38所,王鑫亮是小组成员之一,在合肥创新投公司从事股权投资的经历,让他在组内担起了项目融资的重任。“成果转化错综复杂,一名合格的成果转化专员,不光要懂融资,还得懂技术、懂政策、懂产业,只有这样,碰到好成果才能更好把握。”王鑫亮说。浏览高校官方公众号,这一指尖动作看似寻常,对转化专班成员来说,却可能成为一项科技成果转化的开端。今年2月底,中国科大官方公众号一篇推文引起了王鑫亮和同事的注意。文章介绍了一项由中国科大陈旸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成果——分布式光纤传感设备,它利用激光在光纤中的散射原理,将遍布地下的通信光纤变成感知环境的神经,来监测温度和振动。并且,该设备已在冬奥冰壶赛场上提供温度监测保障,还帮助合肥南站精准定位地下管网漏点。


  分布式光纤传感温度监测仪 ( 代蕊 摄 图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冬奥会开幕之前,团队成员连夜铺设光纤(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技术成熟、应用广泛,能否转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鑫亮所在专班小组第一时间与陈旸取得联系。经过现场考察、细致研判,专班小组得出结论:项目完成小试,市场认可度高,转化成功率会比较高。紧接着,在专班小组帮助下,陈旸申报了合肥市种子基金。与此同时,对接落户场地、设计股权架构……随着一系列产业化动作顺利开展,2022年6月,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有了200万元种子基金扶持,我们有更多费用购买元器件、开展野外实验,结合市场需求推进产业化。”陈旸说。除此之外,王鑫亮及专班小组成员还帮助企业对接创谷资本、国仪量子等社会资本,又为企业融得800多万元投资额。企业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王鑫亮说,他们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股权融资、嫁接业务等,增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 找准突破口,培育增长点。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成果转化专班共摸排可转化成果538项,在肥新成立企业130家。


  承接
  深厚的创新基础,让合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具有相当高的市场竞争力;反之,近年来逐步壮大的产业体系,又使合肥更具试验更多创新项目的底气。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是合肥“产学研”成果转化的一个杰出范例。这个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投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成立之初便注册设立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推动成果转化。


  合肥创新院。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资料图 )
  黄叙新兼任创新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对创新院成立之初的一幕幕场景,他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喊出‘将科学岛的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的口号,发起了为期3天的动员大会。”2014年成立以来,合肥创新院已累计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300多家,其中45家通过国家高企认定。“我们紧紧围绕合肥重点产业链孵化企业。”黄叙新说,比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疗领域积累深厚,做“公车出行”估值超过6亿元的中科美络;围绕智慧环保,涉足水、轮胎、家电等多种VOCs污染治理的中科新天地;拥有国际领先5hmC检测技术专利,目标做成中国最好肿瘤早筛服务商的中科金臻。 目前,像合肥创新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已有35家。“合肥从十年前就开始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黄叙新说,从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到引入顶尖院士团队建立研究院,合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越来越注重实效。 有了产学研平台的加持,合肥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上,步子迈得很大,沉睡已久的科研力量逐渐被市场唤醒。其中,不乏有冲出安徽,甚至进军全国的科技成果,譬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走进 清华大学 合 肥公共 安全研究 院监测中心,一块巨大电子屏上,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情况。一旦出现超载、桥梁受损等危险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除合肥以外,现在全国有20多个城市在使用我们的系统,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推广到百余个城市。”安全院有关负责人说。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资料图)


  融合
  仔细梳理科技成果转化脉络,无论是“登门入室”的成果转化专班,还是“投早、投小、投自主”的种子基金,更多是在转化的早期阶段发力。然而,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才是科技成果“历险记”中最为“惊险的一跃”。长城战略咨询长期跟踪调研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等高成长新物种企业,发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拐点”都是因为找到了可以商业爆发的高价值场景。 如何让好成果在肥就地应用? 合肥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对接会,让技术需求、应用场景需求深入对接,科技和产业形成联动之势。今年以来已举办29场,累计300余家企业参加,收集需求200余项,其中已形成对接超150项,促成意向合作超50项。


  2022年6月25日下午,合肥市组织开展新材料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供需对接会。全媒体记者 黄紫燕 摄(资料图)同时, 在全国率先成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突出人工智能、量子、网络安全、空天信息等技术优势与特色,在城市建管、社会民生、文旅消费、产业升级等领域全面融入这些技术的创意,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截至目前,合肥已经陆续组织了空天信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多场场景对接活动。 合肥还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成立市委科创委,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从体制机制层面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保驾护航。在一系列“组合拳”下,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投入合肥市场,释放出更大能量。数据显示, 截至目前,合肥“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40户,居省会城市第5位,73家A股上市公司拥抱资本市场。2021年,平均每天诞生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成果‘三就地’是做增量,可以带动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甚至催生出一条新产业链。”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说。前不久,由国盾量子和中电信量子提供核心设备并承建的合肥量子城域网正式开通,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相比传统网络,量子城域网可以产生实时密钥,大幅提升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谈起这张神奇的“网”,国盾量子项目总监周雷感慨万千,因为早在10年前,他们就在省市支持下,建成合肥量子城域实验示范网,使合肥在量子信息先期产业化竞争中迈出了重要一步。那年是2012年,也是国盾量子成立的第4个年头。2009年,带着在实验室积累的技术成果,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师生率先在国内踏上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之路。在产业的“无人区”里,国盾量子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实现了全球首个大容量商用化超长距量子共纤传输应用,服务于世界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是全球少数具有大规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设计、供货和部署全能力的企业之一。2020年7月,企业挂牌科创板,成为“量子科技第一股”。


  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量子计算操控系统整机检测。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资料图)
  如今,随着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一批领军企业快速发展,合肥量子产业链释放出强劲生命力。与此同时,合肥正着力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城市安全等16条重点产业链,“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近两年,合肥产业链条补强固延,产业体系愈发完善。”范进说,依托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依赖产业驱动,合肥正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铺天盖地”量的扩张,迈向“顶天立地”质的提升,持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统筹 | 许超众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葛清政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 “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重磅公示!合肥骆岗音乐厅设计方案,独家投票通道开通!
  有一种安全感,叫“我在合肥”!
  小“暖男”刘继泽,你真棒!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