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这个领域中国科大量子团队有重要贡献
2022年10月4日北京时间17时45分许,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授予法国学者 阿兰·阿斯佩 (Alain Aspect),美国学者 约翰·克劳泽 (John Clauser)和奥地利学者 安东·塞林格 (Anton Zeilinger), 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实验,证伪贝尔不等式,开创量子信息科学”。

安东·塞林格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在奥地利留学时期的博士生导师, 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受聘为中国科大“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安东·塞林格长期关怀中国科大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双方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的交往,积极并富有成效地推动了中奥学术交流,同时助力中国科大与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多个国家的量子科研国际合作。 他曾多次做客中国科大“大师论坛”及“墨子沙龙”活动,启迪青年学子投身量子科研事业。 因其为中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安东·塞林格教授被授予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6年Zeilinger教授来访时寄语中国科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潘建伟就和导师塞林格一起开始发展量子信息实验研究。 之后,当潘建伟回国后,更是带领中国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2011年,塞林格(前排左三)与潘建伟(前排左二)等在奥地利聚餐。
在诺贝尔奖的官方介绍中,大量引用了潘建伟团队的成果与贡献。 此次安东·塞林格获奖所列出的量子通信实验论文,除一篇理论文章之外, 其余有安东·塞林格名字的四篇量子通信实验文章都有着潘建伟的名字,并且均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 此外,后续还有三篇论文是在“墨子号”发射之后,中国科学家做出的相关工作,“中国团队的工作共提到了7项”。

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前夕,塞林格(右)与潘建伟(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合影
“如果没有后续工作的推动,量子通信早期工作就只能是个梦想,而无法变为现实。”潘建伟说,在将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作了很大贡献。目前,中国的量子信息科技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2021年6月,美国《科学》杂志提到,正是出于中国“墨子号”等重要成果的考虑,美国启动了量子行动计划。
延
伸
阅
读
潘建伟及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卓越贡献
1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2
重磅发布!“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一步千里”,成果登《科学》封面

2017年6月16日上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发布最新重要研究成果: “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该成果于6月16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3
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中国科学家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2020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 构建了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4
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来了!

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 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5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葛清政
图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董媛康
出品 | “政在进行 ” 融媒体工作室

重要通知!全面取消限制,城区都可通行!
外卖配送“规范”定了!合肥11月1日起施行!
合肥明确:国庆期间,这些地方免费!

安东·塞林格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在奥地利留学时期的博士生导师, 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受聘为中国科大“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安东·塞林格长期关怀中国科大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双方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的交往,积极并富有成效地推动了中奥学术交流,同时助力中国科大与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多个国家的量子科研国际合作。 他曾多次做客中国科大“大师论坛”及“墨子沙龙”活动,启迪青年学子投身量子科研事业。 因其为中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安东·塞林格教授被授予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6年Zeilinger教授来访时寄语中国科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潘建伟就和导师塞林格一起开始发展量子信息实验研究。 之后,当潘建伟回国后,更是带领中国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2011年,塞林格(前排左三)与潘建伟(前排左二)等在奥地利聚餐。
在诺贝尔奖的官方介绍中,大量引用了潘建伟团队的成果与贡献。 此次安东·塞林格获奖所列出的量子通信实验论文,除一篇理论文章之外, 其余有安东·塞林格名字的四篇量子通信实验文章都有着潘建伟的名字,并且均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 此外,后续还有三篇论文是在“墨子号”发射之后,中国科学家做出的相关工作,“中国团队的工作共提到了7项”。

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前夕,塞林格(右)与潘建伟(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合影
“如果没有后续工作的推动,量子通信早期工作就只能是个梦想,而无法变为现实。”潘建伟说,在将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作了很大贡献。目前,中国的量子信息科技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2021年6月,美国《科学》杂志提到,正是出于中国“墨子号”等重要成果的考虑,美国启动了量子行动计划。
延
伸
阅
读
潘建伟及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卓越贡献
1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2
重磅发布!“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一步千里”,成果登《科学》封面

2017年6月16日上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发布最新重要研究成果: “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该成果于6月16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3
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中国科学家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2020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 构建了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4
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来了!

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 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5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葛清政
图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董媛康
出品 | “政在进行 ” 融媒体工作室

重要通知!全面取消限制,城区都可通行!
外卖配送“规范”定了!合肥11月1日起施行!
合肥明确:国庆期间,这些地方免费!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