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看,合肥经开区十年蜕变!
制图/程晓丹
繁华大道上车轮飞驰,
龙头产业涅槃腾飞;
翡翠湖畔人声鼎沸,
科创之区流光溢彩。
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蔚来汽车、大众安徽等一批产业龙头带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聚力世界级产业集群,锚定两个全面发展战略,打造南北两城双龙头,奋力在推进“两个开路先锋”征程中打造产业和科技创新标杆。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来,合肥经开区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正从“安徽工业第一区”迈向“长三角发展示范区”。
合肥经开区鸟瞰图。
科技创新势头强劲
9月19日,盟维科技锂金属电池自动化制造线落地合肥经开区。这是中国乃至全球首创的自动化锂金属电池制造专用产线,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企业在规模化量产上取得重要进展。
“本次盟维科技锂金属电池自动化制造线的全面启用,意味我国在500 Wh/kg高端能量型动力电池产品的批量交付能力已居于全球领先位置,实现了锂金属电池从实验室阶段(TRL3)到产品批量交付阶段(TRL6-8)的突破。”盟维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周莉莎介绍,盟维科技落户经开区以来,从基础材料、电芯工艺、制造设备、结构设计等四大关键环节,对锂金属电池进行了持续系统性创新研究。自动化锂金属电池制造产线启用后,将大幅提高企业的供货能力,以更加标准化、更高效的产品交付,助力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中用科技有限公司首创的超级管家主动式人机交互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场景,大到火灾预警,小到空调节能,均可实现智能管控。
合肥哈工龙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开发的全自动开装箱一体机,可实现包装无人化。
......
位于经开区的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作业。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一粒粒创新种子生根发芽,一批批创新产品步入产业化,而这背后,有着合肥经开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培育。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科技支出由2012年的0.1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7亿元,年均增长67.4%;与清华等高校共建多家协同创新平台,按照“研发—转化—产业化”路径,推动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攻关、转化和产业化运用;按照自然生态、生活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生态“四生”融合路径,打造了19个科技园区,总投资超92亿元。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国家高企数量达到563家,年均增速40.8%,2021年实现营收1105.9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1400家,年均增速17%。
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平均0.5秒就可以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产品畅销12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来自联宝……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科技是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研发和制造基地,近年来,该企业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取得良好发展。
联想全球研发中心。
走进联宝科技的生产车间,在被称为“水星线”的PC整机生产线上,笔记本电脑出厂前的最后全套“体检”在一个个红色机柜内自动完成。强大的智能制造模式,打通了从研发到制造、从订单到交付等关键路径。
“近年来,联宝科技在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同时,加快对服务器业务、边缘计算、存储业务、虚拟现实、智能车载等新业务的拓展步伐,现已成为合肥市首家千亿元产值、安徽省首家百亿美元进出口企业。”联宝科技公共事务总监钱莉介绍,一路走来,伴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脉动,联宝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从零到一,由百跨千建立起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实现机构件等物料的地采配套率超过60%。
合肥联宝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这只是合肥经开区企业推进产业创新、“链动”发展的范例之一。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以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和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合肥经开区集聚沛顿科技等链上企业超70家,基本形成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114.3亿元,同比增长379.9%。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合肥经开区以江淮汽车、大众安徽、蔚来3家整车企业为龙头,集聚斑马智行等逾70家产业链企业,向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快速迈进。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339.6亿元,同比增长96.2%;新能源整车产量133886辆,同比增长163.8%。
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合肥经开区聚集生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医药供应链三大板块企业200多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主体基本建成,已与29个全球领先的研究团队达成入驻意向。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1.9亿元,同比增长5.1%。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各类市场主体增加至2021年近9万家。其中,“四上”企业数增加至2021年的807家,年均增长9.4%。战新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33.2%提升至2021年的63.6%。三次产业占比超5成,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4.4%提高到2021年的51%。
锐意进取乘势有为
改革全面推进、协同高效,开放蹄疾步稳、积厚成势。
建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跨境电商保税进口退货中心仓;在全省率先开通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1210业务;创新综保区卡口系统在全省率先迈进“无感通关”新时代......近年来,在庐州海关的支持下,合肥经开综保区在扩大开放、通关便利化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以占经开区0.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经开区37%的工业产值、56%的进出口额,在全国13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排名上升至第11位(A类),继续领跑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成立两年以来,试点任务落地率达到95%,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212项已全部承接,合肥经开区各部门切实做到“办事可以受理、咨询及时回应”。2021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以全市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25%的进出口额。
新桥科创示范区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加快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建成了国际航空港、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进境口岸等重大开放平台,形成了以新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铁、公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一个科创型临空产业、生态型“港产城乡”宜居新城正蓄力拔地而起。
十年间,合肥经开区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道路越走越宽。数据显示,该区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由2012年的40.76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79.4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5.97%,占全市进出口总额三分之一。
为实现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多年来,合肥经开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制度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
通过采取“大统筹”的部门设置,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组合;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在安徽省率先出台“社区三公里”平台招工补助政策......一项项改革冲破束缚、突破藩篱,创新创业的水温适宜了,企业家们像鱼一样纷纷游来。
据统计,2012至2021年,合肥经开区累计招商引资项目897个,总投资约4966亿元;年度投资额从2013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8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年来,合肥经开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连跨七个百亿元台阶,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
宜居宜业活力迸发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从家到单位,步行只要5分钟,大大缩短了上班通勤时间。”谈起新工作,家住合肥经开区莲花社区的刘帅说有些机缘巧合。
原来,刘帅此前在小区宣传栏看到了“社区三公里”就业圈的二维码海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扫码登记后,后台工作人员便与其取得了联系,并帮助他找到了心仪工作。
如今,“社区三公里”就业圈的二维码海报遍布经开区大街小巷。今年以来,合肥经开区积极在全区推广使用“社区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推送政策和岗位信息,促进招聘单位与求职者快捷有效对接。截至目前,该平台浏览量超过303万人次,求职者登记数26206人,企业注册数2067家,在招岗位数26196个,成功就业3605人。
居民在经开区海恒社区福禄园居委会门前扫码找工作。人民网 陈若天 摄
稳就业,促创业。十年来,合肥经开区共建立5个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创业实体数达1700余家,累计带动就业达51723余人;共认定高层次人才3644人;全区19家单位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其中7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人才走进来,“梧桐树”栽成,安居更安心。
完成信息核对、物业登记等流程,顺利拿到新房钥匙......近日,合肥经开区莲花新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交房现场喜气洋洋。莲花苑小区业主李女士笑逐颜开:“装修方案早就准备好了,计划马上开始动工,一想到今年能在自己的新家过年就特别开心!”
在棚改安置方面,十年来,合肥经开区累计交付安置小区23个,住宅部分31543套、建筑面积279.8万平米。截至目前,全区安置房累计交付住宅房屋58275套、建筑面积521.77万平米。
出实招注活力,学有优教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中小学、幼儿园共109所、在校生近7.3万人、教职工4337人。10年来,全区教育投入超过57亿元,特别是近五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64个,新增学位5.46万个。基本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合肥海恒教育松林路幼儿园。(本报资料图)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斗转星移。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经开区将围绕合肥“五高地一示范”任务,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四新”经济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区GDP实现2000亿元,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文字 | 何鹏 李长龙全媒体记者 谢芸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董媛康
出品 |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 “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姗姗不迟到 ” 融媒体工作室
老铁们,老合肥的“五条马路”去哪了
又一艺术新地标,春节前有望封顶!好期待哦~~~
加速!合肥交通建设跑出新速度!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