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魅力无限!新一站,更精彩!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合肥

2022-10-16 20:56 来源: 合肥日报
【字体:




  制图 / 程晓丹
  时光流转,一瞬十年。
  拥有全球首条液晶面板最高世代线的京东方,提供12英寸面板驱动芯片的晶合集成,全省首条全柔AMOLED生产线的维信诺,充满年轻朝气的高教基地,与城市夜景交相辉映的黉街,夜幕下川流不息的新蚌埠路,蓝绿交融的少荃湖畔……
  合肥东北角,一个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拔节生长”,魅力无限。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属于奋斗者。
  十年来,新站高新区保持战略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创业、产城融合,经济跨越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十年间,新站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1.8%的快速增长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2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1%,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新一站 更精彩”辉煌篇章。
  构筑优质产业集群
  产业是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
  聚焦“芯屏汽合”产业发展方向,抢抓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机遇,在“培育龙头企业-服务重大项目-打造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引领下, 新站高新区用十年时间实现新型显示产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如今,该区已汇聚了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龙头企业,形成了液晶显示、OLED柔性显示、硅基微显示等门类齐全的“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数据显示,新站高新区现今汇聚新型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95家,约占全市123家的77%,集聚从业人员3.6万人。2021年,新型显示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超20%。
  “独木不成林!没有配套的单个企业长不大,也行不远。”新站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该区新型显示产业链本地化配套能力快速提升,以产业分类排名第一获评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在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园区中排名第二。


  京东方10.5代线厂区。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沿着新蚌埠路一路向北,现代化厂房矗立,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十年来,该区通过项目引领、产业带动,不断构建紧盯前沿、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开展精准招商、专项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强的好项目,推动‘已签约的项目尽快落地、已落地的项目加快建设、已投产的项目快速成长’,保障产业项目更快投产达效。”新站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区已有规上工业企业13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8家,辖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战新产业能级持续提升。 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等称号。
  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科技创新动力澎湃,创业创造活力奔涌。
  十年来,新站高新区坚持开放、创新和产业“三位一体”, 从体制机制到生态营造,不断引智招才、科创育材、产业成财,创新赋能提速显效,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内生出开发区的创新基因。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该区通过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区属国资平台自建等方式,建成国家级孵化平台3家,省级3家,市级6家,孵化载体面积超1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700家,就业人数超2000人。深入推进创新培育。该区依托主导产业优势,实行梯度培育,拥有“专精特新”企业6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助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60个。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在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建成了18个智能工厂、76个数字化车间。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67.8%,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占比达到5.8%。


  中车生产线。
  项目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区属国有公司设立新站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直投、投贷联动、产业基金、厂房代建等方式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推动了视涯、上海超硅、新相微、商巨科技、鼎材、福纳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目前,新站高新区累计参与设立创投类、产业类、市场化基金11支,基金总规模14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6亿元。基金对外累计投放项目63个,投放资金69.63亿元。通过前期投资的预判布局、分类施策,为一批优质科创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全区企业效益显著提升。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6%。
  持续创优营商环境
  有人说,围墙内的事是企业的事,围墙外的事是政府的事。在新站高新区,围墙内的麻烦事、操心事,一样帮,主动帮。
  8月18日,合肥新汇成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翰博高新材料(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登陆资本市场。“并蒂花开”“一炮双响”,开创了安徽省同一开发区两家企业同天上市的先河,为资本市场的“新站板块”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市前的专项辅导,协调解决用工缺口问题,及时落实企业扩产增容的水电气要素保障……新站高新区全力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持续扩大资本市场的“新站板块”规模,为发展蓄势添能。
  今年6月以来,该区企业上市捷报频传,新增井松智能、劲旅环境、汇成股份、翰博高新4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资本市场中的“新站企业”不断壮大。


  合肥综合保税区。
  巢好引凤栖,花香蝶自来。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十年来,新站高新区打出“组合拳”,持续创优营商环境,提升发展质量。
  ——在服务上做加法,在审批环节上做减法,推进实施“标准地”“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组建专班,驻企服务,解决区内企业在落户、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政务、税务、警务“三务合一”,进驻部门(单位)18个,设置综合服务窗口78个,提供各类审批服务事项829项,区、社区、社居委三级323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成立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四个产业链党委,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转化为创新发展的“硬动力”。目前已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余家。
  ……
  从一处处节点协同配合,到一桩桩事务“跑步”推进, 新站高新区切实把最优质服务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想企业之所需,干企业之所盼,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人口流动,也吸引了更多人留下来。一定程度上,产业基础与城市发展是双向奔赴,也是协同融合的过程。
  在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过去的十年间,新站高新区加快补齐城市配套功能,加大市政道路、安置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扩建多所中小学,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加快完善水、电、气等配套,不断美化辖区生态环境,破解回迁安置等难题,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位于新站高新区天水路上的天水体育公园。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一路通,百业兴。十年来,新站高新区建设主次干道、支路网216公里,形成“三横三纵”快速路网和“七横七纵”主干路网。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及在建的1号线延长线穿区而过,铜陵路高架、畅通二环快速路、文忠路高架、包公大道高架路桥相通。一幅“大动脉”布局在外、“毛细血管”穿插其内的交通格局呼之欲出。
  建好房,圆安居梦。在全市率先探索安置房“开发代建”模式,推动安置房又好又快建设。2012年以来,全区新建安置房、棚改项目总建筑面积680.6万平方米,已累计交付12个、总建筑面积490.09万平方米、32977套。


  磨店家园二期。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城湖共生、宜居宜业。漫步少荃湖畔,环湖路网格局取代了昔日阡陌小道,文忠路下穿少荃湖底隧道连接两岸……时下的少荃湖片区已成为一个揽自然之美、得区位之优、有产业之利、蓄后发之势的魅力希望之地。10月7日,市规委会专题研究了少荃湖片区规划设计方案,指出“少荃湖片区建设要运用最新理念和手法,并科学确定起步区,合理安排序时进度,努力打造国际化田园式产业新城,力争早日建成城市副中心”。
  一条条道路笔直宽阔,一栋栋高楼住宅林立,一座座公园、游园、体育公园建成开放……
  在大建设、大发展中,新站高新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用心用情增进福祉
  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十年来,新站高新区常住人口增长129.89%,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并且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也实现了倍增。
  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该区不遗余力地布局优化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建配套设施,用心用情办好各方面民生实事,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6月,合肥一六八陶冲湖中学、合肥新站实验中学两所“公参民”学校改制为公办学校。入学季,两所学校都按照学区划分方案进行学区内免费免试招生,新站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再升级”。
  十年间,全区教育投入超过50亿元,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85个,累计新增学位5.6万个。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58%,普惠率达89.6%,公办率达54.2%,基本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6批共11所学校被确定为合肥市新优质学校。成立区属教育集团8个,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5%。通过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引进合肥一六八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与合肥幼专合作开办合肥幼专附属小学,合肥九中新校区、康桥学校落户新站,全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合肥市第九中学新校区。张敏 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筑牢居民健康防线。
  十年来,全区二级以上综合(专科)医院从2家增加到11家,其中三级医院4家,安医大一附院北区、合肥京东方医院先后开诊。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织细织密。全区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0家,增长135.7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631人,增长230.85%,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量是十年前的3.5倍。安徽省针灸医院新院区暨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肥市属老年护理院和骨科、口腔医院,合肥市中心血站等一批省市级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新站高新区并开工建设。
  向“新”而行,向“新”而兴。
  新站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合肥东北翼发展主引擎”定位,聚焦“芯屏汽合”产业方向,持续做大世界级新型显示和驱动芯片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奋力迈进千亿产业园区。
  文字 | 张敏 赵旭 全媒体 记者 华新红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出品 |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 “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 “姗姗不迟到 ” 融媒体工作室


  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向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老铁们,老合肥的“五条马路”去哪了  

一周热门